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2.品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及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3.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必然性。【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司马迁,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之事。●背景回望: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实行严酷的刑法,又焚书坑儒;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筑骊山墓。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2.字词注音:阳夏人(jiǎ)怅恨久之(chànɡ)苟富贵(ɡǒu)鸿鹄之志(hú)闾(lǚ)適戍(zhé)(shù)当行(hánɡ)度以失期(duó)以数谏故(shuò)(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ɡ)为(wéi)天下唱置人所罾鱼腹中(zēnɡ)间令(jiàn)丛祠(cí)篝火(ɡōu)忿恚(huì)藉弟令毋斩(jiè)(wú)鞭笞(chī)袒右(tǎn)攻蕲(qí)车六七百乘(shènɡ)骑千余(jì)社稷(jì)3.重点词语解释:(1)发闾左適戍渔阳通“谪”(2)为天下唱通“倡”首发(3)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4)被坚执锐通“披”穿上(5)又间令私自、偷着(6)卒中往往语到处(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见识短浅的人(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有远大抱负的人(9)苟富贵如果(10)若为佣耕你(11)今亡亦死逃走(1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1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1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15)仍丹书帛曰写(16)藉第令毋斩即使、假若(17)比至陈等到(18)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19)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到”怅恨久之结构助词,无实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指发动起义这件事固以怪之矣代词,指鱼腹中藏帛书这件事(20)以: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或以为死和“为”组成动词“以为”“认为”的意思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用”“拿”“把”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连词,“来”“以便”教师二次备课备课教师:4.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停顿,根据课下注解梳理文意。(2)抄出课文中陈胜广为流传的几句话,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预习检测】((小测本听写重要字词解释)小组评分()【探究活动】1.请说说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的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并思考作者详写了哪部分内容,为什么?起义的原因(概括)直接原因,戍卒在赶赴渔阳的途中遇雨失期,法皆斩;间接原因,“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略】舆论准备(概括)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详】发动的经过(概括)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详】2.联系课文说说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少写出三点)参考:①陈胜是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如“与人佣耕”“怅恨久之”,足见其不满于现状的心理,作佣耕时总在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受压迫的地位。②陈胜是个有抱负的人。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自比“鸿鹄”,显示了他的想法、抱负与众不同,只是时机未到罢了。③陈胜是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与人佣耕”不满足于现状,后大泽乡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谋划起义。他这种反抗精神是被“苦秦久矣”逼出来的。④陈胜是个善于洞察时局的人。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⑤陈胜是个有组织领导才干的人。他意识到这次起义事情重大,先作舆论准备,树立自己的形象;杀两尉,得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