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陆地生物的动物学案1学习目标:1.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1.陆地动物的种类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2.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的比较动物类型是否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陆生动物肺具有和运动的器官发达水生动物无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鱼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一般3.陆地生活的动物的特征1.体表被鳞、甲或体表有——防止水分散失2.体表被、有保温作用——保温3.有发达的气管或——吸入氧,完成呼吸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对刺激反应灵敏5.有发达的肌肉和四肢——支撑体重、迅速奔跑学习任务二蚯蚓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2.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来完成。蚯蚓体壁中分布有丰富的,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二、课堂练习:1、蜥蜴的皮肤干燥而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可以()A.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B.辅助呼吸C.吸收营养D.利于游泳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A.鳃B.气管C.肺D.皮肤3、下列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A.大鲵B.蚯蚓C.蝗虫D.壁虎4、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是()A.蜥蜴和蟾蜍B.壁虎和蜥蜴C.龟和大鲵D.蛇和青蛙5.蚯蚓生活在富含的湿润的土壤中,通过和的配合使身体蠕动,以植物的、和其他为食。6、蚯蚓等环节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构成。三、诊断评价1、昆虫的外骨骼的作用是()A.支撑身体,保持水分B.适应陆地生活C.防止敌害捕杀D.有利于飞行2、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活环境3、蚯蚓在粗糙的纸纸板上可以爬行,而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几乎不能爬行,其原因()A.蚯蚓要借助刚毛运动B.玻璃板摩擦力小,刚毛攀附不住物体C.蚯蚓不能再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D.玻璃板不能粘在蚯蚓的身体上4、蚯蚓的体表是()A光亮的B干燥而光滑的C粗糙而湿润D湿润而光滑的5.蚯蚓的呼吸靠的来完成。空气中的氧气渗进体壁里的,由它带给身体各细胞。为了保证蚯蚓的呼吸作用,课堂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