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案鲁教版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末篇课文,是对宋元文化的总结,在本单元中起重要作用。二、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其中之一就是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欧洲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远洋航行,1497年-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会不会迷失方向?为什么?”2、“指南针是哪国人民发明的?”3、“指南针是我国人民在什么时候发明并应用到航海上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由此导入新课。(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教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7页第二段并回答问题。思考:1、隋唐和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分别发明了什么印刷术?2、想想看,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既经济,又省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课文70页“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思考:后来活字印刷术又有什么发展?王桢还有什么贡献?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了什么新发展?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并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思考:请同学们概括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推广的情况。讨论:想一想,印刷术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第一段并回答。多媒体演示司南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思考:1、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2、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