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读)【学习目标】一、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二、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各抒己见。四、品味、分析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五、看出悲观论者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重点】一、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二、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各抒己见。四、看出悲观论者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难点】品味、分析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面词语注音释义:一味:笼罩: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二、(课堂)学习·研讨·练习(一)【自主学习】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1段:论据:两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第2段:摆出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3—8)先直接反驳,再间接反驳。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第三部分(9)提出正面论点: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二)【共同探究】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三)课后练习:第一、你也许从历史课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想一想,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再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直接批驳,又怎样提出正面论点作间接批驳?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第一问。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学生从小起就在生活中不断地遇到,不断地在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学生也许没有写过驳论文,但口头实践是不会少的。因此,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第二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提出正面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第三问。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第二、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