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精辟论证1.反复诵读四篇文言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五首古诗并赏析相关名句;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了解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论证性文言文的论证思路、方法和语言特色。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相关篇目,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5.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6.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的能力;积累中华优秀经典古诗文。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背景;小组交流,共享所查阅到的资料。2.借助课本中的注释和助学资料翻译全文,写出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注意一些词的多种含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3.通过反复、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用词之美,体悟诗人的情怀;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丰富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4.通过制作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1.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增强热爱古代灿烂文化的意识。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古文二则》属议论类的文章,《曹刿论战》《干将莫邪》《劳山道士》属记叙类的文章,《诗词五首》选编的五首古代诗词,体裁多样,内容涉及悯农、怀古、明志等很多方面。《古文二则》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它以六个历史人物由卑微到显贵的故事为例,论证了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开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从而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的意识。《教学相长》选自《十三经注疏》,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注重实践,在学与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曹刿论战》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它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是一篇志怪小说。讲述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成雌雄宝剑后,楚王杀了干将。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不畏强暴、不惜生命,在侠客的帮助下除掉楚王、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劳山道士》讲述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王生),来到劳山拜师学道家法术,因受到了砍柴之苦,又急于求成,加之存心不良,最后以碰壁告终的故事。从故事中得出这样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诗词五首》中,《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炎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赤壁》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三国赤壁之战,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过零丁洋》是诗人被俘后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己亥杂诗》是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展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不忘为国家效力的坚强品格和献身精神。《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散曲,写作者面对潼关,触景生情,感怀历史,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单元的语文活动主要有两项:口语交际是“劝说”,我们可以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写作的内容是“改写《曹刿论战》”,我们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创造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相关篇目,将文章译成现代汉语。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诵读古诗并赏析相关名句。4.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