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捕蛇者说》课型:新授学习目的: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理解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模块一:自主学习以①而,如果。②用,拿。学习内容摘记阅读知识链接,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2、实词总结,请从课文中找出符合解释的例句。为①动词——作,制成。②动词——做,干。③动词——写。已①离去,意为医治。②已经。赋①征收。②租赋。疠①恶疮。②疫病,疫气。入①缴纳。②收入。岁①每年。②年。甚①很。②厉害。③超过。若①好像。②你。毒①怨恨。②有毒的。③害。生①活,存活。②生活。食①吃。②sì,饲,喂养。观①看。。②考察。2、虚词总结,请从课文中找出符合解释的例句。之①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代词。(代人,他)(代自己,我)(代事)(代物,蛇)(代话语)③因为。④根据。⑤表目的。焉①兼词,于此。②之。③语气词。乎①吗。②呢。③(句中)于,在。于①在。②给。③及于,到。④比。而①表并列关系:②表承接关系:③表修饰关系:④表转折关系:模块二:交流研讨模块三:巩固内化模块四: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作用。(1)若毒之乎()赋敛之毒()(2)貌若甚戚者()若毒之乎()更若役()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把你的修改意见在讲学稿上直接写(标注)下来。内容二: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组长带领组员反复朗诵课文,然后组员背诵课文。任务二:尝试完成下面的习题。1.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3)永之人争奔走焉()不得宁焉()时而现焉()犯死者二焉()观人风者得焉()2、说说下列句子在课文中的意思。(1)言之,貌若甚戚者。(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3、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是,多用来形容4、读课文第4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了的手法,对比是为了说明。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含着他怎样的感情?)6、选出下列表述中不够准确的一项并改正。()(1)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2)文章开头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并由此引出下文。(3)“永之人争奔走焉”,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毒还要厉害。(4)捕蛇者说出了三代人的遭遇,两句话连出三个“死”字,令人感到捕蛇之可怕。三个“死”,揭示了事情的本质: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还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