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案【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籼型(xiān)笼罩(zhào)雄蕊(ruǐ)繁殖(fánzhí)大相径庭(jìng)矢志不移(shǐ)坛坛钵钵(bō)搅拌(jiǎo)劫后余生(jié)秧苗(yāng)兵不解甲(jiě)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籼型水稻:一种水稻的品种。灵光:指神异的光辉。收效甚微:收到的效果非常微小。父本:参与杂交的亲本之一。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披挂上阵:指亲自参加具体的试验工作。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兵不解甲:指没有半点儿休息直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自豪:引以为豪的人或事。经久不息:(声音)经过很长时间不停止。五、写作背景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在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杂交的研究。1980年~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首席顾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水稻杂交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给了袁隆平崇高的荣誉,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在进行农业科学试验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几十年如一日,执著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期间有来自于同行的怀疑,有来自于实验失败的苦痛,更有来自于社会的打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更是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但是,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进行他的科学实验,表现出一位科学家超人的素质和崇尚科学的品质。本则新闻正是集中表现了袁隆平的这种精神和品质。六、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卓越贡献。通过生动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纯朴、实干、敬业、执著的老科学家的形象。赞颂了袁隆平严谨认真、坚定执著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七、结构分析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面对纯朴农民向福财的苦难经历,面对这个纯朴农民普通而又真诚的期盼,袁隆平心情格外沉重。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教授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但是他却只能看着农民兄弟,为了换稻种要“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而且,“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正是这些所闻、所感,坚定了他以后几十年坚持不懈搞科研,终于研究出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思想感情基础,开启了下文。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通过思考他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的研究。在这部分中,作者运用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如对于“三系”的论述,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是多么的难以开展,同时更是突出了袁隆平进行科学实验的矢志不移与坚定信念。“三系”理论的提出遭到众多的反对与质疑,同时“文化大革命”的来临也使袁隆平的试验近于夭折。但是袁隆平依然执著,近于疯狂地进行着科学实验。这部分的文章中,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生动地体现了袁隆平的执著与坚定。如“落下伤心的泪”、“像慈母似的守护”、“狂奔乱跑”、“跳了下去”等等,均突出了袁隆平对科学的坚贞,对事业的崇尚。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这部分开头就说明了在党的关怀和全国的大力协助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他“兵不解甲”立刻投入到新的攻关之中。另外这部分课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说明袁隆平的实验给国家的农业带来的巨大成果,与普通水稻相比,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同时列举了袁隆平实验取得巨大成功后,国家及国际社会对他的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