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国共两党关系一、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2.合作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4.破裂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②破裂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1.国共的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中共的推动:1935年底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二、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特点: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启示:“分则两伤”,“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祖国统一一、台湾问题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走。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4.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5.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7.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8.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0.汪辜会谈:将“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11.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二、香港的分离和回归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三、澳门的分离和回归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2.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