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生活教学难点: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及产生原因(新课导入)建议一:提问导入随着法兰克王国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哪封建制度的经济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入新课。各阶层关系上,封建领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对农奴的人身限制。(老师可以补充“三圃制”、“二圃制”的经济特征、西欧农奴制的特征)【提问】具体地说,庄园中有哪些建筑?住着哪些人?学生回答略【提问】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提问】想想看,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承转】提示学生观察图3-23,找到农奴领主住宅,再找到农奴和领主。【提问】农奴耕种领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学生回答略。【提问】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讨论】谈一谈农奴与奴隶比较,有什么差别?【承转】建议一:叙述导入既然农奴的处境比奴隶虽好,但既没有人身的自由,又要受到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须必会引起农奴的反抗。一些农奴就从庄园中逃了出来,在交通要道或渡口居住下来,进行手工生产和劳动,随着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逐渐形成了城市。建议二:提问导入可启发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学过的“文明的中心──城市”一课,提问:“城市有什么特点?那么你们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吗?”由此引入这一内容的学习。【提问】欧洲中世纪城市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用“复苏”这个词?学生回答略。【提问】当时欧洲中世纪有哪些城市?扣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卡,谈一谈为什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为什么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说明】一、城市在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大多数城市都通过用各种方式,取得了自治权。城市建立自己的议会,并由议会通过有关城市的法律、税收等事宜,获得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使城市居民的人身自由大超过了农奴,因此使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二、城市的兴起、自治和相对独立性、使城市经济得到繁荣和发展,使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为封建领主制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提问】你能说出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吗?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封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中世纪城市市民不再依附于土地,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当然,封建主对城市仍有一定控制权,市民还要受到城市贵族的剥削。城市手工业者所从事的是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卖并获得利润。【承转】城市在兴起和发展中,在城市出现了很多的行业,这些行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他们成立了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组织──行会。【提问】行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呢?学生回答略。【活动】请同学们看书本图3—25,猜猜看,它们是哪些行会的徽章?(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活动】你能评价一下行会这个组织吗?(教师根据西欧行会制度这个材料从一、行会的进步性。二、在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时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归纳】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如法兰克王国,这个国家后来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后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雏形,它们与同时出现的英吉利王国一起,成为欧洲早期的主要封建国家。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成为当时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