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战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它使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通过对战争过程的讲述,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3).通过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和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且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性高,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引导其自主学习和探究。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①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②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互动,采用“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指导讨论、启发思路—归纳总结、获取新知”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是蓄谋已久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马关条约》签订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既是重点又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对其影响的分析,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新情景:导入:2011年3月,日本接连遭受了地震、海啸、核事故的打击,世界震惊,但有很多中国人幸灾乐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因为日本在100多年前开始对中国发动的那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学生思考,讨论由现实情境导入,让学生切身的感受,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设置舞台情景剧,让学生参与表演,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前夕的国内、国际形势。学生参与舞台情景剧,阅读材料分析战争爆发前国内,国际背景,讨论作答。参与角色扮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过渡: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又是如何应对弹丸小国的挑战的呢?结果如何?探究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1、指导学生看地图了解战况,播放PPT显示图片和阅读材料,演示甲午战争的经过。阅读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了解战争过程及英雄人物的事迹。史地结合,培养看图识图能力。讲述清政府消极避战和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培养爱国思想和坚强意志。过渡:出人意料的是,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竟然败给了弹丸小国日本?为何会出现这种结局呢?2、PPT材料:学生综合以上所学,多角度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运用阅读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