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2、过程和方法:⑴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⑵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学法指导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课前预习1、默读: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2、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课堂导学一、复习导入1、作者是谁?2、作者是什么身份?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1、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讨论课后练习二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课堂导学三、总结全文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四、作业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相关链接】走一步,再走一步吴强(一)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二)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三)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四)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2莫顿•亨特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再走一步毫无信心——顿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达目的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导学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