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筏子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积累文中成语。2.整体感知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理清文章脉络,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3.初步感受艄公的机智、镇定和勇敢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成语。难点:初步感受艄公的机智、镇定和勇敢精神,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文学资料、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3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袁鹰,积累文学常识。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掌握音、形、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2.关于筏子(多媒体出示)3.初读课文,掌握画线字的读音:胆惊心悸()吞噬()竹篙()化险为夷()如履平地()浏览()4.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介绍黄河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解说题目,激发情感。用练习册检测预习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自主思考问题实质感知、明确学习目标看多媒体,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交流搜集的有关黄河的材料。展示资料,齐读“走近作者”。理解题目内涵,从文题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完成练习1、2题自读课文后交流自读自悟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问题。先自主思考,然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一部分(1、2)描写黄河和大水车,为筏子的出场作铺垫。第二部分(3-11)描写黄河上的筏子,赞扬艄公的勇敢、机智。6.讨论:(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大水车、羊皮筏子、人的心情)(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明确:a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b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7.文中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重点点拨:(1)面对黄河险恶的风浪,艄公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展示着他挑战大自然的豪迈气概,所以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一卸千里浊浪拍空风平浪净趁风破浪提心掉胆化险为易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这六个人,就如在()的黄河上贴着水面()。(2)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多媒体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检查自学效果,查找问题的实质所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到位的分析理解人物细节所折射出的特点。补充更正并板书。点拨、明确。督导检测。后同桌二人合作学习,交流回答。先自主学习:动嘴动笔,动脑思考,然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老师板示的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三人评价补充后,形成对人物细节的共识。质疑、解疑。独立练习作业设置1、整理本课字词,抄写成语并造句2、背诵课文第十段教学反思等级评价(A/B/C/D)检查签阅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评价:时间:签查(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