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枣儿一、自学导航㈠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3、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4、理解“枣儿”在文中的作用。㈡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二、自主学习1、你了解话剧吗?你发现题目中的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精读课文,你怎样认识剧本中的人物?从中获得什么启示?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三、自主训练(一)基础达标1、文学常识(1)《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孙鸿。(2)本剧以“亲情”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翘(qiáo)首踌(chóu)躇(chú)咀(jǔ)嚼(jué)囫(hú)囵(lún)吞枣(二)文本理解1、整体把握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42、文意理解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四、自主(合作)探究1、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1)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2)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关于枣儿:(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2)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2、品味画线句子的另一层象征意义。(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3、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六、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