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过零丁洋学习目标1.了解文天祥及本诗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背诵古诗。2.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丰富文化积累。3.学习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熟读诗歌;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同学们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1.结合课下注解读准诗歌、流畅翻译诗歌。2.熟读成诵,感知诗人的忠贞情操,对自己非常喜欢的语句做批注。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板书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诗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先学方法。指导了解作者及背景。范读,指导读。齐读诗歌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掌握先学方法。根据预习再做补充。仿读、自读、齐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在柴市从容就义。(二)朗读、讨论。1.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2.指导学生朗读。(韵脚“经”、“星”、“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丁”、“青”;节奏2\2\3,七言律诗的特点)3.翻译首联,说说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21岁时,因科举入仕;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4.翻译颔联,思考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5.翻译颈联,讨论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双关的修辞。)6.翻译尾联,体会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这是全诗的文眼。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7.拓展延伸:全班交流所收集的有关爱国或不折气节的名人或诗词等资料。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总结: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六、当堂检测:背诵全诗,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附:板书设计《过零丁洋》(述怀诗)首联——科举入仕勤王抗元颔联——国破家亡坎坷辛酸丹心垂史颈联——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映照千古多媒体出示重点句的赏析。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收集共同问题进行纠正点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