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七年级下地理《72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是初中地理教材第七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亚洲地理位置与地形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发挥了奠基石的作用,为其他学科和今后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气候类型;说出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分布。(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学会分析气温降水图,归纳气候特征,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感受季风气候带给我们的利与弊。3.学习重、难点:重点:亚洲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分析季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2.学情分析:(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上表现为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积极采用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容易遗忘,本节知识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全面系统讲述,深入浅出的分析。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3.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导入:从纬度(广州--北京--哈尔滨)海陆位置(哈尔滨--乌兰巴托)地形地势(西藏)因素考虑设计三条旅游路线学生分组进行,说出在着装或景观上的变化目的:复习影响气候的三因素随之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与地势如何?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吗?从而导入新课二、新授课(一)、复杂多样的气候(1)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学生读图7.6完成三个问题(1、亚洲有几种气候类型?2、有几种季风气候?3、哪种气候分布最广?)目的是:每一个问题都能相应的总结出一个气候特点(1、气候复杂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气候强)。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最后,教师归纳答案。(3)讲解例题。出示图片,让学生先观察不同气候类型的城市景观的差异,思考原因。选取两个代表城市(北京、雅库茨克)出示气温降水图,分别分析两城市在气温和降水上的特点。教师总结,不同的气候影响下,各地景观不同。(4)能力训练。在上一环节的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读非洲三个地理信息图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教师最后总结归纳。(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广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二)、季风气候与我们的生活(1)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学生读图7.10完成三个问题(1、找出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类型说出分布地区2、冬季和夏季风风向有什么不同?夏季风是来自海洋还是陆地?3、季风区的范围是和冬季风一致还是夏季风?)目的是:获得新知识,知道了季风气候的分布位置,季风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深化对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理解。(2)能力训练。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问题。(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同,对比两幅景观,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释?)目的:认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