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1教学目标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很抽象的理解,所以讲解这首诗时,要尽量创造情境,让学生投入。配合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展示潼关地形图。3重点难点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山坡羊潼关怀古诗歌导入,揭示课题生:《观刈麦》背诵。师:作者“私自愧”的原因?(提问)用原文回答。生:“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师: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百姓生活在疾苦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汉武帝无疑都是英雄霸主,叱咤风云,他们在建立丰功伟绩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有位诗人他在曲中给予了人们深切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活动2【讲授】作者写作背景题材介绍教学过程作者简介: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1270——1329)59岁,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写作背景:这首小令是作者在陕西任上写的。潼关地势险要,秦汉以来许多王朝统治的中心。尽管统治者兴废无常,但人民遭受的苦难始终未变。他深刻指出,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替换,带给人民的都是苦难。曲曲是元代新兴的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戏曲,一种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说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小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音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2、题目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3、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5、、整体感知、联合施教(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翻译: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体解构课文,排出疑难问题后,学生登台分析讲解课文,老师退居台下听课。事后再由师生协同总结,补充其不足之处。(意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新课改的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结合后两句来理解)明确:学生在分析讲解过程中首先,抓住关键字:聚、怒、望、行、兴、亡;其次,分析意境,引领大家领悟课文情感;最后,深化主旨发表自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