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叙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2.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我”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精神。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难点学习文中运用的伏笔和照应手法,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多媒体课件。1课时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了解他的这一段经历。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1.朗读课文。(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2.默读课文,提取记叙的六要素。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地点:悬崖上人物:“我”,内德、杰里等小伙伴,父亲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经过:冒险、遇险、脱险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课文内容来看,课文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结尾的议论句来理解: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2)课文结尾“悬崖上的那一课”指什么?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2.默读课文,画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加以分析。学生自主阅读,作旁批,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课堂交流,点评。(1)当“我”爬上悬崖以及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犹豫不决”“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阵阵眩晕”“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天旋地转”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2)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随后是(“再一次,我做到了”),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最初毫无信心继而信心萌发随后信心大增最后巨大成就感3.文中多次写“我”哭泣,当“我”走下悬崖,“抽噎了一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面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4.分析人物。(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从中看出这是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