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以、去、走、汤、及”等词语。2.学习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2.探究短文的表现手法,揣摩故事蕴含的寓意。情感目标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含的寓意。教学方法1.诵读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寓意丰富,都宜于诵读。《夸父逐日》文字简洁却给人丰富想象,《两小儿辩日》则通过精彩的人物对话表现主题,展开情节。教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诵读指导,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体悟文章的表现手法。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夸父逐日》,理解词句义的含义,并探究赏析,把握作品的主旨。熟练背诵。第二课时:组织学习《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借助于注释,掌握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然后顺畅诵读,进而探究短文的寓意、思考表现手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提及神话,我们自然能够记起上学期学习的那个富有人性化和生活气息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那么,什么是神话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幼稚的原始人类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雷鸣、大火、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等,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叫它做神话。神话虽是出于幻想,但和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神话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因而神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学习的篇目是选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夸父逐日》。(板书文题)设汁(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翻阅上古神话史册,无论是“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却被杀于羽郊的鲧,还是“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夸父,这些悲壮失败的英雄在征服自然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与气概,总是光华熠熠,令人赞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山海经》去了解这位古神话中的传奇人物。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三、诵读贯通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如:夸父/与(yǔ)日逐走。2.教师领读两篇后,学生齐声朗读。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教师点拨:(1)夸父与日逐走;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和、跟、同。逐走,竞跑、赛跑。走,古汉语中指跑,现代则指步行。(2)饮于河、渭:到黄河、渭水去喝水。河,古汉语中专指黄河,现代则泛指一切河。类似的词义演变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汉人”,古代指汉朝人,现在则泛指汉族人民。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互相交流),深入理解文意。教师示例: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泪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饮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为邓林。四、探究赏析1.学生熟读课文,思考:(1)《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2)《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3)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佐证吗?学生小组讨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