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一把双刃剑教学目标:认识科技的两面性教学重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教学难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过程:如何面对科技这把“双刃剑”当前,随着科技的日益壮盛,科技伦理问题层见叠出,从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问题也日渐突显。科技价值中性论是一个认识误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科学技术没有价值偏好,属价值中性,因此科技本身与伦理无涉,科技发展本质上与道德进步是统一的;之所以出现伦理问题,是因为人们不恰当地使用了科技成果。时至今日,这种观点仍颇有市场。其实,这种科技价值中性论是一个认识误区。众所周知,科技是由知识、方法、活动、产品等不同层面和环节构成的整体。诚然,知识形态的科技可以看作是价值中立的,但科技方法、科技活动、科技产品以及科技产品的运用,明显渗透着社会、文化和伦理的因素,负荷着价值。我们可以说原子能知识是中性的,它能用以原子弹制造,也能用于核发电;但制造原子弹的科技方法和目标里,如原子弹功能和后果是什么,为什么要造原子弹而不是核电站等,却融进了人的价值要素。以科技产品形式出现的原子弹也是负荷价值的,无论人们是否使用它,也无论是由哪些个人、群体、国家使用,都不能改变原子弹的属性。不能说存放在武器库里的核武器就不是杀人武器,在道德上就是清白的。科技成果或产品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创造的、使人能够达到高度自我实现的外在手段和工具。然而,在科技产品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其改变具体状况时的效用以及产生的结果与预期目标未必相符,甚至会表现出适得其反的后果。科技成果最初的承诺与社会实际效用之间的偏离,或者说在善的预设衍生出了恶的后果,势必会引起大量伦理问题。科技产品的使用还会间接地影响已有的伦理准则。通常情况下,价值主体的素养、意图、目标和道德水准,制约着对科技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如麻醉剂,可以用于医疗,也可被用来吸食毒品。然而,科技成果广泛的社会化应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颠覆原有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精神状态形成强烈冲击。以生殖与避孕科技为例。千百年来,为了规避受孕和生育,妇女们不知遭历了多少痛苦和危险。近一百多年,科学科技不但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的各类避孕手段,还提供了各种可以替代人类生育的非自然的生殖方式,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胚胎移植等,特别是克隆科技的出现,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方面,生殖与避孕技术的社会效用已无庸赘述。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样不仅仅限于人口再生产的方式,而是穿透到了婚姻及家庭结构的更深层面。一方面,避孕药具及各种避孕手段使性行为同生育过程可以完全分离开来。人们可以“享受纯粹的性快乐”,而不必顾虑令人沮丧的意外受孕和生殖,更不会有抚养婚外子女的负担和分割遗产的麻烦。另一方面,方便多样的人工生殖方法,使得性活动不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惟一途径。这样,减弱了性行为之生育目的,消解了家庭传宗接代的功能,无疑引起了性自由的风习的蔓延和大量家庭的解体。20世纪性爱与家庭伦理的变迁与此有着直接关系。当然,性爱、生殖与家庭伦理变迁,并非仅是科技的缘故,还会涉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诸多原因,且利弊得失还难以评量。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科学技术在这种伦理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克隆技术日趋成熟,基因测序工程也趋于完成。尽管大多数人们对此工作保持冷静态度,并且在讨论约束将这种尖端科技用于不正当目的,然而纵然如此,这些新科技对社会道德伦理可能产生的震荡,我们还应有充分准备。科技人员如何应对科技运用中产生的价值与伦理的二难困境,已经成为科技伦理中的核心问题科技活动的主体是科技人员,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运用的伦理问题总是与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的。既然科技本身蕴含着价值与伦理特征,那么,科技人员自然就不应游离于道德规范之外了,而应受一定规范的制约,由此必然会引出科技人员的社会伦理责任问题。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科学家的道德与义务已成了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当然,当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社会活动时,当科技的立项研究,科技产品的开发生产均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