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谭嗣同之死》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VIP免费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谭嗣同之死》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1/4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谭嗣同之死》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2/4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谭嗣同之死》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3/4
课题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2.过程方法: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学习谭嗣同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谭嗣同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教法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指导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2课时备课总数第35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1.复习回顾:指名诵读并串讲文意。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体会谭嗣同光明磊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后的哪些事?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劝梁启超东渡。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2.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宿思张俭”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1.引导复习,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2.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3.指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先学,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1.回顾文意,默读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2.看屏幕,听老师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及先学方法。3.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勾划品读重点词句段落。4.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自主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险,将来继续推行维新变法。“我自横刀向天笑”4.引导学生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去留肝胆两昆仑”去:出奔。指康有为、梁启超;留:指自己。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3.指名再次朗读课文,谈谈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是个怎样的人?(小组合作探究)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激进派的一员,在变法失败后,没有考虑个人生命的安危,想方设法地营救皇上,救康有为,体现了他奋不顾身,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明知要被捕,在完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却甘愿赴死;而且多次劝梁启超东渡保存实力,最终慷慨就义,这表现了他具有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生死于之度外的英雄气概。4.引导归纳文章主题及写法特点A.文章主题文章突出写了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经过,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生死于之度外的英雄气概。B.写法特点本文虽为一篇文言文,但我们不觉得很深奥,语言较为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语和晦涩难懂的语句,结合注释,就能顺利翻译成现代文。5.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爱国或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训练1.完成练习册1—3题。2.再次朗读全文,升华情感并尝试背诵狱壁诗。5.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交流,适当点拨、补充,使学生明确答案要点。同时多媒体出示。6.指导再次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谭嗣同的伟大形象。7.引导交流补充,多媒体出示,概括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8.拓展延伸,引导搜集更多爱国或透着铮铮骨气的诗词名句。9.引导背诵。5.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对绝命诗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6.再次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谭嗣同的伟大形象。7.交流归纳结果,补充并做好笔记,深入体会,学会写法,在习作中进行运用。8.积累更多爱国或透着铮铮骨气的诗词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谭嗣同之死》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