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题课时2课型新授课修改意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学情分析当今的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疏远,了解甚少,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很感悟;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在教学中应慢、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第一课时一、一、导入1、教师用贴近文本充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二、作家、作品简介1、学生出示课前整理的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资料2、教师归纳总结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满激情的话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信息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主要停顿、节奏学生代表发言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自读课文,并按要求标示出断句符号,反复读,做到,字音准学生对孔子和《论语》应该有所认识和了解,但是是零散的,教师应该借此机会系统全面的介绍孔子和论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三、朗读课文感受韵律1、师范读2、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3、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多媒体显示正确的停顿符号教师评价对如何评价做出指导教师对自学方法进行指导,并提出相关要求确,流畅通顺,停顿节奏生生互评,相互借鉴,相互纠错学生按老师的指导进行自主预习背诵全文,进入新的学习对文本朗读的断句可能会出现个别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出现错误,教师应该多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