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十一端午日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重点难点: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师: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2、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吃粽子、挂香袋、系五色绳、抹雄黄酒、插艾叶)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请大家把课文翻到102页。(板题)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通读课文,识记生字词2.了解作者:沈从文3.熟读课文,画出湘西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说一说作者以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从文中找出根据。4.读文后,你认为文中哪个场面描绘最精彩?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自学检测1、识记生字词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蘸()酒峒()族泅()水数()天前擂()鼓鹳()河呐()喊一律()shù()军jiǎng()手泥jiāng()2、了解作者:你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时代、作品及影响)3、熟读课文,画出湘西地区过端午习俗,说一说作者以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从文中找出表示根据的词语。这些习俗哪些写得详细?习俗:(1)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2)穿新衣;(3)吃鱼吃肉;(4)划龙船竞赛;——详写;(5)追赶放下水的鸭子〕——较详顺序:时间顺序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标志性词语:(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4、读文后,你认为文中哪个场面描绘的最精彩?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三、合作探究(小组互探、师生互探)(一)同学们在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提出来。(二)深入探究1.请一位同学把文中最精彩的场面读给大家听。听后同学们加以评价。2.听的同时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赛龙舟场面激烈的句子(——画出)(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着鼓声缓促的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嘭铛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3.所画的句子从哪两个角度来具体描写这一场面的?并结合句子说一说。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绘(1)声音:锣鼓声,人声、歌声、鞭炮声、加油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特点:喧闹、有节奏、嘹亮、粗犷、(2)视觉:色彩:红色的旗帜、龙身有的黄色的、有的红色的、江水浑黄色,桨手的服饰统一色彩。水花四溅4.(展示多媒体)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段影片,请同学们从听觉、视觉这两个角度来感受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展示多媒体)5.课文中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齐读、用○标出)作用是什么?桨手——————持(桨)、划(船)带头的——————坐(船头)、缠裹(红布包头)、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进退)鸣擂鼓、打锣的————坐(中间)、敲打(锣鼓)、调理(划船节拍)观众————————鼓声如雷、(烘托赛龙舟的精彩)准确用词的作用:(突出鸣擂鼓、打锣的等人物特征;表现赛船气氛的热烈,)(三)精讲点拨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①、围绕一个场面写②、要有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③、点面结合④、要有场面的相关气氛⑤、联想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四、达标训练及堂清检测1、填空(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等。2、文中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