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篇1: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学校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我校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的治校方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办学方针,坚定地走内涵提高的发展道路,通过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许多领域超额完成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截至十一五末,学校设有29个本科专业和方向,本科生在校人数(包括7年制)达到8832人。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校硕士研究生2842人,博士研究生251人,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59%和172%。临床医学院学生4809人,成人教育学生达到近万人规模。20xx年,学校首次规模化招收来自19个国家的51名国际学生,开创了我校留学生教育的新局面。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落实《安徽医科大学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开展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转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增《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两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第1页共14页展教学水平中期评估,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临床学院制教学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善教学基地准入评审制度,推进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三级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以高层次人才的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稳步推进四个培育工程。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排名大幅提高,自然科学研究保持XX省属高校的领先地位。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87项,连续3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领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研究成果被科技部评为20xx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达1.45亿元,较十五期间增加了20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连续9年保持递增,稳居省属高校首位。承担的科技项目,实现了以省内资助为主为向国家级资助为主的跨越式转变。20xx年学校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为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增1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学校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异地实体共享,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三)夯实学科学位点平台,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xx-20xx)》,打造特色学科群。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增强新建学科、一般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学科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平衡发展。皮肤病与性病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药药理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实第2页共14页现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12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达到42个。新增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公共卫生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