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应急管理创新【摘要】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的创新应该包括体制创新、体系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和风险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应急管理体系是社会治理格局下的社会治理体系,应急管理创新就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应急管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与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当然与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亦密切相关。利用心理学中关于风险感知、安全管理、灾难预防、灾害心理救援的研究成果,调动心理学资源应用于应急管理的实践,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创新的一种社会心理学途径。因此,应该从满足民众基本安全需求出发,关注民众风险意识,提升民众安全感,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创新社会风险治理,推动国家应急管理的体制、体系和机制创新。【关键词】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服务风险安全感【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5.003应急管理工作是指中央及地方政府、相关的公共机构在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对、处置和善后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动员各方力量,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达到减少事件消极影响、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1]我国的应急管理不断发展,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教训和经验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系统推进应急管理预案,这加强了应急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及体制、机制建设。[2]2008年国家开始启动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应对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雪灾和2013年雅安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实践的检验。[3]新时代综合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新构想,提出了要加强、优化和统筹国家应急管理的目标,确定了要建立以统一领导、权力和责任明确一致、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具有更高权威、具有更高应急能力的国家应急管理体制。该决定还明确了建立新的应急管理体制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重大、特大风险,健全国家公共安全体系,从而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高公共安全维护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重新组建,按照“9+4”模式,整合了13个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4]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管理、消防救援等职能整合[5],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6]。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了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强调了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要点的社会治理体制,以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目的;第二个方面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强调了安全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提出生命至上的社会治理思想,重点工作包括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遏制重大特大事故,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社会治安防控,提出要依法打击“黄”“赌”“毒”“黑”“拐骗”等对社会危害性强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人格权利;第四个方面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强调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性;第五个方面是社区治理,强调要做好基层的社会治理工作,要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真正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良性互动。[7]应急管理体制和体系与社会治理的五个方面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工作隶属于第二部分的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也与第三部分中的社会治安防控密切相关,这些社会治理的核心工作对新时期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和风险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应急管理体系是社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