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节约能源工作计划为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到**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期末下降20%左右的目标,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形势与任务(一)“**”期间本市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效果“**”期间,本市各级领导重视节能工作,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努力开展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能源消费强度逐年下降。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强度),在“九五”期间逐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已从**年的1.15吨标准煤(现价)下降到**年的0.88吨标准煤(现价),“**”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5%,年节能率为3.5%。2、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随着全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逐步上升。尽管“**”后期能源消费加快,但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7,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3、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全市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钢铁、烧碱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4、结构性节能效果明显。**年,本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4%,占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的40%,分别比**年提高12.8和15.7个百分点。同时,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从**年的65%下降到**年的53%,天然气从**年东海油气田开采以来,到**年消费量达18.7亿立方米(含西气东输),占能源消费总量3.1%。5、节能法制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规章、第1页共17页住宅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到“**”期末本市已建成民用节能建筑达3000多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节能监察机构,在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设计、建设以及能源使用、供应等领域开展节能监察,查处节能违规问题**余个,一次整改率达80%,挖掘节能潜力约140万吨标准煤,有效地推进了全市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其它方面的节能。6、节能机制探索有新进展。开展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探索,成立节能服务公司26家,实施各类项目181个,吸纳非政府资金2.2亿元,年节约能源11万吨标准煤,减少用电负荷6万千瓦。在钢铁、电力、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进行节能自愿协议研究和探索。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电力自愿认购机制,使**成为发展中国家首先实施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二)“**”期间本市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1、能源供应短缺压力增大。一是用电高峰电力短缺,近两年每年缺口高达200-300万千瓦;“**”期间本市电力最高负荷年均增长10%左右,**年在采取措施情况下最高负荷仍达到1668万千瓦;高温季节,企业受电网错避峰影响较大;二是随着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天然气供需矛盾也开始凸现。2、能源消费量将继续大幅度增长。“**”期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8%,**年达到8069万吨标准煤。“**”期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性能源消耗猛增,本市能源消费量仍将大幅增长。3、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市系统能源利用效率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交通、建筑及商用、民用领域普遍存在10%-30%的节能潜力;炼油加工综合能耗及其它一些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4、节能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推进节能的政府调控手段,没有建立推进节能的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节能标准化和信息化等基础建设进展迟缓。5、节能市场化运作机制发育不全。在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服务、重大节能项目示范、节能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市场第2页共17页化运作机制作用不够,没有形成有利于促进节能的市场环境,企业节能的内在动力不足。节能信息传播平台、技术支撑体系和节能咨询研究市场尚未形成,用于节能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对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业缺乏规范有序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