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疗垃圾分类正确率的方法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提高医疗垃圾分类正确率的方法。方法:对医疗垃圾分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成立改进小组,对现行流程和规范进行明确,对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可改进的流程,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从改善前的75.10%提高到了改善后的96.30%;达成率、进步率分别为85.14%、28.23%。与改善前相比,改善后错误次数和针刺伤事件均显著减少。结论:通过CQI活动能显著提高医疗垃圾分类的正确率,让错误次数和针刺伤事件显著减少,能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医疗废物的产生。【关键词】医疗垃圾;分类;提高;正确率;方法医疗垃圾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保健、预防、医疗和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间接或者直接毒性、感染性和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情况还并不理想。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讲,对医疗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加强医疗垃圾的相关管理工作,让医疗垃圾所造成的危害减少,加强相关的职业保护措施,减少执业暴露和交叉感染是现阶段关注的问题之一[2]。本研究主要分析探讨了提高医疗垃圾分类正确率的方法,希望能为医疗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提供指导,现做如下分析。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自愿原则,由本科室8名护士组成改进小组,其年龄为22-35岁,2人为主管护师,3人为护师,3人为护士;文化程度为:3人为本科,5人为大专;选择1名组长和辅导员。1.2方法①确定主题:小组成员主动提出主体,并通过头脑风暴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按照可行性、迫切性、重要性原则,确定同时解决和工作成效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每一活动周期为6-12个月,主题确定为“提高医疗废物分类正确率”。对于患者来讲,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品质能让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对于医疗机构来讲,提高医疗废物分类的正确率,能让感控意识提高,让医疗废物的处理费用减少;对于医护人员来讲,提高医疗废物分类的正确率,能让工作危害降低。②调查现状:小组成员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对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需要改进的项目主要为垃圾桶的放置位置较远、缺乏放置锐器和生活垃圾的装置等。③原因分析: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从制度、环境、人等方面,通过鱼骨图分析生化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的原因。1)患者及其家属:就近丢弃垃圾、缺乏知识、惰性心理。2)护理人员:宣传力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在协助操作后家属自行处置用物、缺乏防范意识、意识不强、思想麻痹、缺乏责任心,未能及时处理用物。3)临床环境:病房仅放置生活垃圾桶,医疗垃圾桶的放置较远,不显眼。4)管理因素:教育缺乏、缺乏安全教育;实习生、进修生和保洁员缺乏培训;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家属协助操作。按照80/20法则,通过通路发现,医疗废物分类不正确的根本原因为枳实缺乏、医疗垃圾桶少、宣教不到位、治疗盘使用不方便。④制定对策与实施:1)对医护人员医疗垃圾分类的依从性和认识进行不断提升:组织学习相关的规定,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方法(试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并加强考核工作,让医护人员能充分了解处理医疗垃圾的正确方法和分类方法。对于进修人员和实习生来讲,在入科第一天就应开展感控知识的培训,并安排带教老师负责督查;组织后勤保洁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小组成员每天督查。除此之外还应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医疗垃圾作业流程。2)不断增强非医护人员的医疗垃圾分类认知度: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宣教工作,通过宣传栏、健康教育、幻灯片、图片以及文字等方式,普及医疗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对医疗垃圾的分类进行完善。3)对实习生带教流程进行规范:在实习生入科后,组长和护士长应对病区制度、环境进行介绍,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和院感知识培训;分配带教老师,由老师现场指导督查垃圾分类;学生在处置时老师应监督,发现问题应在微信群内进行反馈,及时调整,在出科考核中纳入感控知识。4)对环境进行改善,对垃圾装置进行完善:在处置室防止生活垃圾桶和医疗垃圾桶;在治疗室防止小方盒;选择纸箱制作放置一次性锐器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