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行考察报告完整版西行归来,带着一身的疲惫,心中充溢着太多的情绪。我们这一路走得太多,走得太快,多的应接不暇,快的无法消化。这一路太过厚重,我不敢在此妄言,厚重之前只会显得我更加浅薄。只需像只老牛,不断反刍,这一路够我咀嚼一生。兰州临行之前带上两条黑兰州,这出自陇西大地的烟草,燃烧出娉娉袅袅青烟。此行的厚重我带不走,只希冀着能带走些许幻若浮生的气息。西风未变,丝绸之路上的驼印却依然清晰;喧声未落,驼铃声还在耳际回响,又把我的思绪逆着这现代机车的速度拉回了飞天的故乡,车窗玻璃上映出的是手电光中让人近乎窒息的壁画、残缺近乎难以看清的经书。。。敦煌学,却不止这些。。。111年前,在中国甘肃敦煌地区,发生了一件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这就是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由于这一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国际显学---敦煌学。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莫高窟被时光侵蚀的光华似乎都赋予了敦煌学的研究。敦煌,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敦煌文献中的科技史料,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支奇葩,它不仅使我们体会到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且敦煌文献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纸谱,标志着中国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敦煌文献还保存了一些音乐、舞蹈资料,如琴谱、乐谱、曲谱、舞谱等,它不仅使我们有可能恢复唐代音乐与舞蹈的本来面目,而且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史、舞蹈史的研究。敦煌文献始于十六国,终于五代宋初,历时近七个世纪,因此,敦煌写本也是研究中国书法的活资料。敦煌文献中除大量汉文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非汉文文献,如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龟兹文、梵文、突厥文等,这些多民族语言文献的发现,对研究古代西域中亚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汽车把海拔越第1页共10页拉越低,我们在青藏高原上明珠—藏学的照耀下走向平原,从神秘走向厚重,却忍不住去回望,高原上秃鹫的影子还在盘旋,转经筒还在漠视时光的婆婆手里让我不能旁顾。藏学,让世人忘却死亡去朝拜。。。语的源流与变革、藏语的语音语法,藏语方言(分藏、康、安多3种)、书面藏语、南语、象雄语、多续语、汉藏语文比较、藏语辞典编纂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2藏族历史研究。包括史料整理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西藏史料的基本构成有藏文资料、穆斯林资料、汉文资料、马可·波罗以后西方进藏旅行家记录资料、蒙文资料等。将这些史料进行合理的分类、编目、整理出版是藏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学术研究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理清藏族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总结分析藏族社会的根本性质和特征等。3藏族宗教研究。藏族古代崇信本教,8世纪中叶佛教传入,逐渐形成各种喇嘛教派,并长期实行政教合一体制。对宗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分析藏族宗教各派的源流和发展,各派教义的基本内容,藏族佛教与印度佛教、汉族禅宗的关系等都是重要课题。4青藏高原考古研究。陆续在西藏进行考古发掘,采集到大批远古石器,发现一些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大批古墓葬群、摩崖石刻、岩画石碑等。考古发现证明4~5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已有人类活动。5藏族文艺研究。藏族具有悠久的文艺传统,有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和文人创作。《说不完的故事》、《萨迦格言》、《米拉日巴传》等是藏族文学的重要作品。6藏医、科技研究。包括藏医经典整理、医理研究。西藏历算研究、西藏建筑研究等内容。难忍困乏,朦胧中发现自己站在粉墙黛瓦中,见一群幼童在小巷里赤脚嬉戏,涓涓清流没有驻足去听他们天籁般的笑声,婉婉经过几处深宅前的门楼,流向了更远处的夕阳中,高宅,深井,祠堂,牌坊,我回到了故乡徽州。徽州最浓墨重彩的便是被涤荡千年的徽文化。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湘南学院艺术设计系专业考察报告年级:2010级专业:视觉传达姓名: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