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页机密★启用前重庆师范大学第2008至2009学年度第2学期期末考核答案微生物学(B卷)(闭卷)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试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07本科本卷满分10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1.根据病毒衣壳壳粒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三种对称形式。2.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3.噬菌体的增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4.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典型生长曲线可分为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5.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无氧环境转换到有氧环境下,糖代谢速率降低,这是因为好氧呼吸比发酵更加有效的获得能量。6.在普遍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局限性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1、核区核区又称核质体、拟核、原核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2、核衣壳病毒细胞外感染形式称为毒粒。它由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及衣壳组成二者统称为核衣壳。3、Hfr菌株Hfr是由F因子(2分)插入到染色体DNA后形成的高频重组菌株(2分),因为这类菌株在F因子转移过程中可以把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传递给F-细胞并发生重组而得名。Hfr菌株仍然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具有F性毛,并像F+一样与F-细胞进行接合(1分)。4、朊病毒一类引起哺乳动物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致病因子,引起人与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具有不同于病毒生物学性质和理化性质。朊病毒是亚病毒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为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c改变折叠状态为PrP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5、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这一现象称做溶源性(lysogeny)现象,即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6、聚-β-羟丁酸是细菌所特有的一种碳源和能源贮藏颗粒。它是D-3-羟基丁酸的直链聚合物。1、简述革兰氏染色步骤及机制。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密封线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复查人得分得分评卷人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得分评卷人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得分评卷人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第2页共3页第1页共3页是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创立。其简单操作分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4步。两种细菌经结晶紫溶液初染后,分别染上了紫色,经碘液媒染,结晶紫与碘分子形成一个分子量较大的染色较牢固的复合物。接着用95%乙醇脱色。这时凡已染上的紫色易被乙醇洗脱者,则又成为无色的菌体A,反之,则仍为紫色B。最后,再用红色染料—番红复染。结果B菌仍保持最初染上的紫色,而A菌则被复染而显红色,B菌称革兰氏阳性菌,简称G+菌,A菌则称为革兰氏阴性菌,简称G-菌。革兰氏染色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特殊化学组分。通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故在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G+菌的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仍呈紫色(实为紫中带红)。步骤2分,原理各2分共6分2、试述干扰素及其作用机理。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