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假设甲、乙、丙、丁四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推断哪位同学在西周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大: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2、《三字经》里“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朝统一全国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4、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才发明的②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④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0、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①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②唐朝三省六部制③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④明朝废丞相、设殿阁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1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加军国大事的决策12、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讨论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西周分封制》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C、《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26分)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协商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