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与措施同志们:今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某某镇抢抓机遇,坚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下面就某某镇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谈谈思路和措施。一、基本情况:某某镇下辖14个行政村51个合作社,181户9926人。其中居民人口550人,现有2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21人,其中农牧民党员391人。全镇耕地面积20XX0亩,牲畜存栏16244头(只)。2005年底人均纯收入达2072元。二、某某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1、村级基础设施薄弱。村级公路、电力、水利、通信、广播电视及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全镇部分自然村水、电、路不通,大部分行政村教学设施简单,教学质量差。全镇只有二所卫生所,各村缺乏医务室和专业医务人员,广大山区群众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浅脑山地区缺乏电信、电视等信息服务设施,信息闭塞,对外联系困难。缺乏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2、农民增收过度依赖种植业家庭农牧收入比重过大,商贸、运输、劳务输出及服务业等二、三产业不发达,群众生产、生活费用过度依赖于种植业,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增收困难。3、劳动者素质差,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群众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无法获得系统的培训,就业范围狭窄,增收渠道单一。4、缺乏资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由于得不到更多的信贷资金,很多家庭经营项目不能实施。第1页共4页现有二、三产业经营者仅以家庭条件好、劳力较多的为主。三、思路与措施“十一五”期间,某某镇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全面推进某某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和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大力改善农村基本面貌,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发展黄果生产,做强黄果产业,某某是黄果的主产区,也是黄果品质最好的地区,配合“万亩黄果基地”建设,充分调动群众种植黄果的积极性,在川水区农田及格拉滩、塔相滩、赛加滩进行连片种植,规模生产,充分发挥特产规模效益,增加群众收入。2、大力建设畜棚设施,发展农区畜牧业3、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进行调整。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更新蔬菜种植技术,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一方面要不断引进冬季果类生产技术,菌类生产技术,花卉、药材生产技术,利用农业设施内气候、温度、光照、湿度等可调性,及时进行调整,求得市场的最大效益。4、做好三项基础工作(1)搞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几十年来,由于掠夺式开发,严重破坏了生产环境,破坏了正常的水气循环,使原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水量减少,发挥不了正常效益,使灌溉用水出现紧张。搞好水利项目及配套建设,就能提高产量、第2页共4页增加群众收入,从而有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2)搞好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恶化,直接导致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紧张,要严格保护森林草原的同时,大力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扩大森林覆盖率,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不断引进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积极推广马铃薯垄种,果树嫁接、密植、配方施肥等技术,采取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农牧业增产增收。(三)大力发展旅游业某某城自万历年起,已有400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与周围的藏族、土族、某某族等少数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