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燃气公司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必要性HSE管理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为有效地减少生产中高风险所带来的灾难,中国石油天然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先后实施了HSE管理体系,使我国石化产业在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方面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国外石化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充分认识到HSE是一个线性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者都把HSE作为首要业务工作之一,并通过日常工作来履行具体的HSE责任。HSE管理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风险和危害评估”,而企业的重大风险和重要环境影响即各种设备事故、生产事故、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绝大多数产生于操作层,因此风险管理控制的重点也应放在操作层。而区域公司作为集团公司的一线部门,负责加气站及城市管网建设,有必要建立HSE管理体系,在基层单位进行贯彻与深化HSE管理,为公司提出的总方针、总目标以及各方面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减少事故发生,保证员工的健康安全,保护公司的财产不受损失。加气站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工作内容往往是由基础性工作、临时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协助性工作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复合体,工作内容繁杂,在日常工作检查或领导下基层调研工作中,会发现有些员工存在忽视安全规定,不遵守规章制度和自以为是的行为,个别单位的岗位员工对公司、作业区规定的制度还存在不理解的现象,往往错误地认为那样做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用,甚至那样做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或劳动强度,有的员工甚至还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这样一来,在执行“规定动作”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掺进一些“自选动作”,例如:个别岗位员工的现场操作有不求精的现象,按本单位相关规定员工进入操作区以后,劳保护具必须规范佩戴,手机一律不准进入操作区,但在日常作业中个别员工仍然存在侥幸心理,未按规定佩带安全帽,认为从更衣室到作业区不佩戴安全帽也不会有什么安全风险,手机带入作业区只要不接听,不会产生任何火灾爆炸威胁,以上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滋生着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新疆是多民族聚住区,而各区域公司就设立在民族居住区内,又实行的是本地化管理,民族员工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普遍存在着:1、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进入公司作业之前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2、对加气工岗位的安全知识了解较少,首先注重的是怎样适应自己的基本工作,而忽略安全意识的自我培养,对加气工岗位工作规范、流程、危险点源等不熟知,未做安全需求方面的考虑。他们在工作中一旦遇到突发性事故,就不知如何应急处理,从而给事故的发生与扩大造成隐患;3、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发生违章行为,天然气行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较强的现场实践能力和安全保护能力。民族员工由于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岗位技能不足,忽视安全蛮干、盲干的现象就很难避免,致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如果区域公司建立了HSE管理体系,用细节管理的方法规范制度、规章的理解和执行,提高执行力,保证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组织,就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HSE管理强调从细节入手,强调防微杜渐。加气站日常工作涵盖了设备、物资、人员、组织运作等方方面面,可谓细致入微。Moduspec公司仅防高空落物系统就细化为十大区域,检查表格达29页,检查项目之多之细由此略见一斑。对于我们基层加气站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细节在哪里?细节谁来管?细节怎么管?细节存在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细节管理与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必须由所有员工参与管理与控制,在加气站实行以分公司经理为中心、以设备点检为重点、以新版操作规程为准绳、以标准化、卡片化作业为目标、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现场管理模式,既是细节管理与控制的可靠方式,又是解决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是整个HSE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环境的最低破坏。整个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立足于各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成果之上的,以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成果为基础,建立健全预防各种危害或风险的机制、措施和方案,从而达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