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无锡模拟)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2.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A.采取内外服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国形成包围3.(2013·南京调研)《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4.(2013·扬州模拟)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的标牌被改为“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命名是郭沫若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A.分封制B.宗法制C.集权制度D.礼乐制度5.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是指()①宗法制遭到破坏②分封制遭到破坏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④郡县制受到挑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在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要求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对划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这是西周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反映D.有利于缓和部族间的矛盾,巩固西周统治和维护等级差别7.“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段话说明,该时期()A.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B.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8.“(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9.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C.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10.(2013·扬州期末)据《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说明了分封制的弊端B.揭示了郡县制的意义C.否定了宗法制和分封制D.指出了秦末社会动荡的根源11.(2013·无锡期末)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②从世袭到任命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④从分裂到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皇族特权制”……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