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0页厦门市商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文章来源:2006-12-3112:21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政策第一部分"十五"商贸业发展基本情况"十五"期间,厦门市商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商贸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期初预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商贸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总体情况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00.5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285.8亿美元,年均增长23.2%。其中出口总额从58.3亿美元增至172.7亿美元,年均增长24.3%;进口总额从41.7亿美元增至113.1亿美元,年均增长22.1%。国内贸易平稳增长。按经济普查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147.7亿元增至2005年的271.9亿元,年均增长13.0%。我市副食品供应保障实现了从数量质量型向质量安全型方向转变,城乡市场食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治理"餐桌污染"36项指标全面达标。"走出去"战略加速推进。截止"十五"期末,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111个,投资总额3584.7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918.5万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境外投资710.9万美元;对外劳务营业额从2000年的6619万美元增至2005年的8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9%。国企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年底,95家国有商贸企业(含供销社集团、物资集团及所属企业)已完成改制的有88家企业,占全部商贸企业数的93%;正在实施的有7家企业。第2页共10页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0页二、主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多元化市场格局加速形成。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7.3%提高到2005年的21.2%;进口比重从2.2%提高到7.1%。传统、发达及新兴三大市场出口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43.2%,43.9%和12.9%发展为2005的42.0%,43.7%和14.2%;新兴市场进口比重从2000年的8.7%提高到2005年的20.7%。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比重增加,一般贸易进口比重加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42.6%和14.8%提高到2005年的43.7%和21.7%。一般贸易进口比重从2000年的35.3%提高到2005年的44.1%。境外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带动出口的作用明显。境外企业平均资产总额、销售总收入逐步增长;境外企业投资主体的结构有所改善,一些具有核心产品、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做大做强。全市21家主要境外企业2005年共带动出口超过3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素质提高,形成一些优势行业。我市外派劳务人员的结构已从建筑、渔业、电子装配等为主转向海员、飞机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为主,并形成了海员和游轮服务生、飞机维修两个优势行业,其外派人数已占到外派总数的70%以上。第3页共10页第2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0页流通领域对外开放进展顺利,现代化水平提高。引进了沃尔玛、好又多、麦德龙、百安居等一批实力强、知名度广的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迅速,限额以上连锁企业总数和连锁门店数分别从"十五"初期的27和196个发展到2005年的38和500个,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十五"初期的5.5%提高到2005年的13.1%。流通领域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专业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商业网点布局从中山路等老城区逐步向新区扩展,初步形成"二路三圈"(即中山路、禾祥西路和中山路商圈、江头商圈、火车站富山商圈)中心商业区格局;先后引进了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等多种新型业态。专业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一批专业市场,区域辐射力不断增强,中埔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闽南果蔬批发市场、高崎畜禽蛋批发市场等三家市场被列入国家级定点批发市场;亿元市场从2000年的8个提高到2005年的15个。我市于2005年被商务部等七个部委列为全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品牌展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