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民政工作总结报告年初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突出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坚持工作方法创新,工作理念创新,通过密集出台惠民政策,我区困难、特殊、弱势三大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通过宜居幸福圈建设,建邺新城的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生活便利;通过各条口工作的提标拓展,我区民生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创新发展。今年,我局被省人社厅、民政厅联合表彰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已连续四年获此殊荣),荣获“全省社会组织管理先进单位”;区社会福利院、南苑街道民政办、南山园老年公寓成功申报市第二批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区军休所、福利院顺利通过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和示范基地验收检查;区社会福利院、区军休所分别获得省级行风建设示范单位、xx市第四批廉政文化示范点;区婚姻登记处高标准完成各项婚姻登记和接待工作,保持全国婚姻登记示范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一、建设宜居幸福圈,拓展民生幸福新路径区委、区政府提出“强化生活配套、提升民生福祉、构建幸福建邺、打造宜居幸福圈”的目标。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追求、第一导向,通过“宜居幸福圈”的建设,提升居民满意度、和谐度以及城市的现代感。一是规划先行、标准引领。在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对“宜居幸福圈”的内涵进行细化和拓展,提出重点规划建设5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10分钟教育、文体、就业保障服务圈,15分钟优质医疗圈,并邀请专家学者论证通过。二是项目设置,紧扣民需。在项目设置上注重与保障民生和社会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强调梯次推进、民生为先,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的便利、宜居和幸福。先后分两批启动了10大类67个宜居幸福圈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2亿元。沙洲文体中心、融侨社区中心等7个项目已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第1页共5页召开了河西·建邺“宜居幸福圈”第一批项目观摩暨第二批项目启动现场会,计划经过2-3年的努力,将我区建成全市公园绿地、交通体系、公用设施、体育健身、教育和文化社区服务一体化最优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出配套最全、服务最优的幸福示范区。三是转变职能,购买服务。出台《xx区宜居幸福圈5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基本服务指导目录》,从社区就业保障服务、为老服务、社会救助与专业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文体服务、安全服务、环境提升服务、便民服务等九大领域提出了5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50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起草了《xx区社区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办法》。邀请专业机构开展《xx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课题研究,拟出台《xx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目录》、《xx区公共服务项目购买竞投制度》、《xx区购买公共服务社会参与与监督、绩效评价制度》和建设《xx区购买公共服务公共平台》。二、兜底保障困难群体,拓展社会福利普惠新路径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是一直是民政传统的重点工作。一是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坚持先比对后受理的办法,对符合条件的低保人群,全部纳入到保障范围,全区现有城乡低保2983户5219人,占全区人口2.1%;1-10月份城乡低保新增195户308人,出线353户769人。截止目前,累计发放保障金1958万元。二是专项救助及时到位。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共发放物价补贴2.8万人次102.2万元;发放中央一次性生活补贴169.05万元;截至9月底,全区城乡医疗救助1533人次341万元,救助人次和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34.1%和79.5%;截止10月,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467人241.96万元;一户多残、老养残人员救助91人22.3210万元。同时,对社会散居孤儿的基本生活费按720元/人/月的标准,以社会化形式实行“一卡制”,按月全额发放到孤儿手中,确保孤儿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三是补充救助成效明显。今年两节期间,全区共投入资金第2页共5页近1900万元,慰问困难群众达4.5万人;1—10月份,全区临时救助1900余人34.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和26.7%;全区党员干部“一助一”结对帮扶1245对56万元;投入约10万元,为全区2000名的低保和边缘家庭中18岁-55岁女性购买康乐互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