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里的心读后感如何活出夏花般绚烂的人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泰戈尔清明又至,我们来谈谈死亡。生者谈论死亡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死,而是如何能更好的生。我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瓶子里的心》(theheartandthebottle)。不少孩子和家长或许对这本书并不陌生,它是英国著名画家奥利弗·杰夫(oliverjeffers)于2010年出版的一部儿童绘本。薄薄的一本,一经出版,立即赢得众多孩子和大人的喜欢,成为奥利弗·杰夫重要代表作之一。《瓶子里的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就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亲的陪伴下快乐地成长着。她的父亲,一位耐心、和蔼、博学的英国绅士,指引着女儿,探索着这个世界的各种美妙和惊奇。在书房里,在海滩上,在浩渺的星空下,父女俩一起读书、一起游玩、一起争论和探讨。这些地方,留有父女一起珍贵的记忆。可是,直到有一天,美好生活戛然而止。小女孩带着自己最新的画作,想展示给父亲看。他兴冲冲去找父亲,但父亲不在,只有父亲常坐的那把椅子空空地立在那儿。她等着,等着,等着,对着父亲的空椅子,守候了一个清冷孤寂的夜晚。最后,小女孩终于明白:爸爸离开了,永远地离开,不会再回来。悲痛包裹着女孩,她不接受,走不出,心灵感受着强烈的不安。为了能感觉好一点,她把心放进一个空瓶子,把瓶子挂到脖子上。小女孩把心安置到看似安全的地方,她感觉好了一些,但其实一起都变了。她忘记了那些关于星星、关于神奇、关于世界和美好。即使再次走过她无比熟悉的海滩,她不会在海边驻足和思考,她丢掉了好奇心,她的内心渐渐枯萎,思想没了丰盈和有趣。怀着对父亲的思念,挂着封装在瓶子里的心灵,小女孩渐渐长大,长成了一个女人。一天,还是在那片熟悉的海滩,她遇到一个小女孩。就像儿时的自己一样,小女孩满脑子充满着对这个世界无边无沿的奇思妙想。女人看着小女孩,就像看到第1页共3页了儿时的自己,刹那,她意识到,她把心放在瓶子里,让她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剥夺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她想把心从瓶子里取出,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瓶子变得坚固无比。她想尽一切办法打碎瓶子,但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最后,那个在海滩相遇的小女孩出手帮忙,轻易地把心灵从瓶子中取出。故事的最后,重获心灵自由的女孩坐到父亲的沙发上,身边堆满书籍。女孩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思想又一次迸发出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内心重获丰盈与趣味。《瓶子里的心》的文字和图画异常简洁和克制,简洁和克制的背后,却隐藏着某种直击人心的强大力量。书的前半部,图画色彩明丽温暖,烘托出父女情深和岁月静好。故事情节突然转折,小女孩兴冲冲去找爸爸,急于展示她的画作。从兴致勃勃,转而焦急等待,透过几幅简单的图画,我们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失落和不安,尤其当那张空荡荡的红椅子蓦然出现,染上凄冷的夜色,看着小女孩柔弱孤单的背影,我们怎能体会不到她内心的煎熬和痛苦,我们心中顿时会升起对孩子的无比怜爱。《瓶子里的心》虽然可以是一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绘本,让孩子尽早感知死亡所带来的生死别离,内心所必须经历的失落、悲伤、无助、以及走出阴霾所需要的坚强,但这本书所探讨的关于人生得失和对心灵保护的问题,又超越了人们对生死别离的应激反应,它还是一个关于人如何安置心灵的普世寓言。从人对心灵的保护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也是一本写给成人的书,它会让你重新思考你的趣味、眼界、格局、成就,与你安放心灵方式之间的关系。盛放心灵的瓶子,具有极强的象征含义。瓶子为人的心灵提供庇护,但同时也成为了心灵的桎梏。我们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当我们遭受伤害,我们会本能地自我保护,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我们会把内心包裹得越来越深,那个保护我们内心的“瓶子”也会越来越坚硬。虽然瓶子帮我们隔绝了痛苦,但同时也隔绝了外面世界的第2页共3页丰富、精彩、以及未知的惊喜。人的一生会遭遇太多的伤害,既有生死别离这般巨大的人生变故,更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如他人的白眼、嘲弄,嫉恨、欺骗,等等,都可能成为包裹在我们心灵上的老茧。对心灵过度的保护,会让我们变得胆怯、世故、疑虑、缺乏自信,就像故事里的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