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从以前开始就一直想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可以细细读来。阅读时,我的心情随着小说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为小说里的人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感到难过愤怒,也为觉民和觉慧与腐败制度做抵抗而感到欣慰。小说中的觉新是巴金的大哥真实形象的还原,他被“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所残害,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还害了两个心爱的女子。“他没有说过一句反抗的话。他的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表面上,他为了家庭,为了完成母亲的医院,为了“使弟妹们长大,好好地做人,替爹妈争口气”而放弃了自己的前途,甘愿与长辈们奉承,顺从长辈们的一切意愿。但是实质上,他的逆来顺受是旧社会,旧制度,旧迷信的产物。他曾经有过梦想,但是并不去追求,任由他随风飘去。他有热血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旧社会一直沿袭下来的子从父命。虽然觉慧不断骂他软弱,不断想让他站起来,但是因为他的懦弱,在这些事的面前只能默默流泪,给他带来更多的不幸。直到妻子因生产惨死,他才终于明白真正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他想挣扎,却又无力抵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弟弟身上。觉民与觉慧一道上学,接受着新思想,对这个家庭感到不满。在对待鸣凤的自尽上,他表现出愤怒,“横竖在爷爷的眼睛里,丫头都不是人,可以由他当作礼物送来送去。”烧龙灯时,他也对这种把戏感到厌恶。然而他没有觉慧这么激进,甚至带着觉新的腐朽。他也害怕自己会收到封建的剥削,走上觉新的旧路。他害怕自己的感情无果,害怕琴也落得和梅芬一样的命运。直到爷爷给他指婚,在觉慧的鼓舞之下,他终于鼓起勇气作斗争。他满以为自己的幸福是奋力争取来的,但若不是觉慧的鼓动,他说不定早已放弃,若是高老太爷不死,不改变初衷,不是想在临死前见见他,那他不知到拼搏到几时,第1页共13页或许还会做出妥协。所以他是比不上觉慧的。觉慧是这个家中最有思想的新青年,他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虽然曾经有过矛盾,甚至已经决定要放弃鸣凤,但是鸣凤的死,梅芬的死,觉民被逼婚,瑞珏的惨死,都一次一次地给他敲着警钟,提醒着他要抵抗旧制度,建设新社会。于是,他决定去上海,决定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他身上寄托了觉新了希望,寄托了利群阅读社里的人的希望,他是这个家的希望。旧社会的制度残害了许多人,然而如今的新社会中人们也并没有多少好过。《家》中最令我感触的是烧龙灯片段,持龙灯的人任由火花在他们身上烧得噼里啪啦响,但不反抗,甚至叫得更欢,为的只是博得主人一笑,能够有更多的赏钱。然而联系当下,我所得到的感触是,可怕的不是肉体上折磨而是精神上的剥削。在这个表面上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却更加腐朽了,人们的精神被看不见的力量的支配着,这个力量就是利益。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很多人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不惜践踏自己的尊严,甚至做出危害他人、损人不利己的事。利益熏心是可怕的,它让我们迷失了做人的方向,使我们变得混沌不堪,它在精神上折磨着我们,让我们觉得活着是十分累人的,然而不得不活,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制度,不懂得反抗了,就像觉新和许多人一样。第二篇:《家》的读后感《家》的读书心得——从家看五四之青年《家》于1931年问世,它的作者巴金,是经历过五四文化运动洗礼的著名作家。这部长篇小说以衰落的封建家族为题材,描写了五四时期四川成都高公馆里三名青年兄弟的生活,这三名青年分别是觉新、觉民和觉慧。觉新是这个封建家庭中的长子。他作为知识分子,有良好的知识修养;作为青年,他充满对未来的希望,也汲取了一些五四的新观念。但他本身性格懦弱,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他向往自由恋爱,可母亲与姑母的一次别扭便让他放手了爱情,屈从于礼教。他疼爱弟妹,可不愿顶撞长辈的旧思想却让他几次阻挠弟弟们的幸福。他是清醒第2页共13页着的痛苦者,更是无形中拖别人下水的落水者。觉民是这个家的次子。他敢为自己的幸福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