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处范文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班主任培训材料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第二部分班主任施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一、道德引领,自我认识案例:《偷水果与要水果》思想道德教育以主体自我开展、自我实践为主旨,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是教育与受教育者互相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活动。该案例打破了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案例中,德育工作者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灌输和指责式的教育方式,通过活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有认识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认识、比拟、反思本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这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有效措施。1、有特别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珍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而且,这些重要的日子,有的是国际性的,有的是全国、全民族性的,有的是全校师生共同欢庆的日子,抓住这些契机,就能够引起同学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2、教育契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需要班主任用慧眼去发觉,去捕捉。二、价值推断,自我选择案例:《我不想当值日生》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小孩是有本人的思维趋向的,班主任不能用本人的办法去左右他。案例中的班主任寻找了一种良好的途径,通过鼓舞别人来冷漠他,刺激他。他不断以为本人非常优秀,通过如此一刺激,看到其他同学也能做得非常好,他骄傲的心遭到了冲击,激发了对荣誉的新的追求。如此既锻炼了别人,又教育了小健,一举两得。每一位班主任,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一旦学生出现反常的言行,不可急躁,要从学生心理找到缘故,对症下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开展性的教育”。“主体——开展”性凸显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倡导德育过程中人的自主和选择。就案例而言,如今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不再是道德的权威,不再是道德的宣判家,而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的作用不是给予学生何谓道德真理,何谓正确的道德准则,而是设置某些道德情境,选择某些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道德实例,模仿某些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和实例中体验、比拟、分析后果,从而做出本人的选择。班主任能够为学生制造许多自我感悟、自我推断、自我选择的时机。(1)通过记班记、成长日记、摄录像等多种方式,记载、记录班集体成长过程的足迹。(2)倡导学生以《成长册》、《成长本》、《成长影集》、《成长CD》为载体,记录个人成长的足迹和感悟。(3)遴选以上素材,文字材料编辑成集,照片编辑成册,录像编辑制成光盘,成为学校或班级的育人材料。(4)定期发放给同学,组织阅读、观看,进展自我教育。三、道德实践,自我体验案例:《意想不到的转变》本案例中,老师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以下缘故。1、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信任不是放任自流。这位同学投机取巧,不做作业是错误的,不能姑息。只有严格要求他改掉这一错误,才是对他真正的爱。2、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对其教育过程中,有批判但没有辱骂,因而他对老师不反感,这就为后来的受感动而转变打下心理根底。3、这位同学写日记仅仅是为了向老师倾诉,没想到老师会大受感动,不但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写得好,还当着全体同学作自我检讨。4、集体的力量是宏大的。正是那么多同学的眼泪,让他看到了同学们的关怀、尊重和包容,他感到不再孤单、不再悲观。因而,才能决然甩掉思想包袱,融入到集体中,成为一名能自觉做作业的好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改善个体的社会行为。在德育活动中不仅应该开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四、反思总结,自我评价案例:《奇特的“绿卡”》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天真、好奇、浪漫的心理。任何稀奇、怪僻、从未经历的事情他们都感兴趣。因而,同学们对李光同学的做法,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因而,导致他们纷纷索取绿卡。作为老师不能遇事便怒气冲冲,要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专长,用积极要素克服消极要素。到达正面教育的目的。学生固有的道德行为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选择—行为—评价—再认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