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观后感人从一出生,就要接触药品。药品是什么。药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具备普通商品的属性,具备人道主义物资的属性。而我真正与药学这门学科结缘,始于三年前的夏天,我考取了南通大学药学院。那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女士发现并成功分离提取了抗疟新药——青蒿素,这无疑是药学界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一时间,药学的热度就蹭蹭蹭往上涨,我也为我学了一个有前景的专业而高兴。屠呦呦女士和她的科研团队,受得起“药神”这个称号。他们拯救疟疾患者于水火之中,给了世界新的希望。以此类推,我想说的是,研究出对抗人类各种疾病的药物的科研人员,都是当之无愧的药神。《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取材自一个真实的事件,影片中的“格列宁”,原型是名叫“格列卫”的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肿瘤靶向药物。原型主人公陆勇从印度为慢粒白血病病友代购格列卫这件事,老师在课上也给我们讲到过。当时,我赞美他的善良勇敢,感叹受他恩惠的病友们的知恩图报,更深思情与法的孰轻孰重。瑞诺华公司生产的正品格列卫,价格高昂,普通患者确实负担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仿制药悄然崛起,正如影片内说到的“印度是穷人的药房”,“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影片中,瑞士诺华公司的代表趾高气昂,对病友的集体抗议置若罔闻,坚决不肯降低药价。所以很多观众会厌恶乃至谴责这些人,谴责他们定价如此之高,谴责他们不顾病人的生死。而电影,需要人性的冲突,需要艺术的修饰,所以,瑞士诺华的代表自然就被塑造成了人性的反面,是一种冷冰冰的算计者的形象。第1页共4页但这样的冲突,也是人性真实的写照,使影片主人公程勇的代购壮举,警察曹斌的“罢工”,还有黄毛的死,更具有催人泪下的悲情色彩。就像我开头所说的,药品也具备人道主义物资的属性。所以值得庆幸的是,这件事得到了我们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格列卫价格下调并且被列入医保,国产仿制药得以上市,进口抗癌药实行零关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终结了患者靠天价药续命的时代。但是,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我清楚的知道,研究新药这条道路的艰辛。新药研发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项目,一个化合物从发现到作为新药上市,起码要花10年时间,平均要投入26亿美金,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药物中,只有不到12%的药物最终通过审批,而不被通过的药物意味着已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白费了。所以,针对绝症药物的开发,需要高昂的资金和时间作为成本,唯有在短暂的专利期内高价售卖,才能维系自身的运转。如若不然,没有人再愿意对其进行开发。因此,从这个层面讲,我们不应该去批判瑞士药厂,正因为他们的科研技术人员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在那些个日日夜夜里不断地设计基团、研究靶点、合成新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优化药物设计,才有了这世界上首个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的诞生。成功研制出格列卫的科研人员,也是当之无愧的药神。学药三年,系统掌握了不少药学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学海无涯,为此我需要更加努力。童冰《我不是药神》观后感前一段时间,一部电影风靡了全网、席卷了国内各大榜单,并且成为了近十年来第一部豆瓣评分达至9分的影片。这部影片便是《我不是药神》。而这部影片火爆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演员剧情,更是因为其所引起的观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共鸣及反思。《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群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如何在痛苦中顽强追求生命和尊严。由于承担不起昂贵的医药第2页共4页费,他们被迫选择去购买从印度走私而来的低价仿制药来获得生存的希望。而影片中的一句“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更是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治疗重病的无奈。该影片所引发的观众的共鸣及对现实状况的反思便是该影片存在的亮点及意义。观看完电影,不少观众都会心生思考:为何影片中企业生产的格列宁药价如此昂贵,而印度格列宁却如此便宜。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一昧的责怪企业定价过高是不理智的。一个企业研发新的药物往往需要投入几十亿美元,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可能研发出带有疗效的新药物。而新药生产成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