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1.1正数和负数》教案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叙述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描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好数学的热情。二、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点拨,让学生从实例之中自得知识。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难点:负数的引入。3.疑点:负数概念的建立。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自制活动胶片、中国地图。六、教学设计思路小学的学习,使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一定种类的数的积累,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整数与分数,但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原有的数是不够用的,故必须引入新数。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只能对负数概念有初步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负数的记法和它的描述性定义,要求不能过高.对有理数的深入理解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加深.这堂课采取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的途径,以谈话法为主.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哪些数?看谁举得全?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们互相补充,可以回答出: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奇数,偶数……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没有物体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教法说明】学生对小学学过的各种数是非常熟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回忆、回答,这时教师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点出小学学过的数的精华部分。提出问题: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头脑中产生疑问。【教法说明】教师利用问题“有没有比0小的数?”制造悬念,并且这时学生有一种急需知道结果的要求。(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看两个实例(出示投影1)用复合胶片翻四次在冬日一天中,一个测量员测了中午12点,晚6点,夜间12点,早6点的气温如下:你能读出它们所表示的温度各是多少吗?(单位℃)学生活动:看图回答10℃,5℃,零下5℃,零下10℃。[板书]105-5-10师:再看一个例子,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海平面说的,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出示投影2)(显示中国地形图,再显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直观图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8848米表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155米表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教法说明】针对实例,教师不是自己一概地陈述而是注意学生参与意识,要学生观察、动脉、讨论后得出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与指正。师:以上实例中出现了-5、-10、-155这样的数,一般地温度比0℃高5℃、10℃、1.6℃、℃记作+5、+10、+1.6、+,大于0的数为正数;当温度比0℃低于5℃、10℃、2.2℃记作-5、-10、-2.2,像这样在正数前面加“-”号叫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师随着叙述给出板书[板书]正数:大于0的数负数:正数前面加“-”号(小于0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法说明】在以上两个例子的基础上,对正数尤其是负数的引入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这时教师描述性地指出正数、负数的概念,学生不仅认识了什么是正数与负数,还清楚地知识,正数与负数是相对的。(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1.师板书后提问:第二个例子中的8848是什么数,-155是什么数,海平面的高度是哪个数?2.出示1(投影显示)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11,4.8,+7.3,0,-2.7,-,,,-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