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资本论》读后感受皮凯蒂的财富观适用于中国吗。——读《21世纪资本论》有感前言。11月,托马斯·皮凯蒂带着《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来到中国,并进行了数场演讲和对话,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该书用翔实的数据描述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不平等加剧的现实,并试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一剂良药。虽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根本不同,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也遇到了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因此,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皮凯蒂在书中对收入分配不平等及其解决方法的讨论,同样也可以指导我国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皮凯蒂的财富观适用于中国吗。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一、《21世纪资本论》主要论点财富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特别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核心,19世纪,从马尔萨斯、李嘉图到马克思,无不关注贫富分化及其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到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库兹涅茨曲线”之后,学界似乎以此为定论,对财富分配问题的研究逐渐沦为枝节。“库兹涅茨曲线”由库兹涅茨于1945年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提出,主要观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分配将逐渐趋于平等。这一倒u形曲线表明:贫富差距的增加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收入不平等程度又开始恶化。他认为,收入不平等并非倒u形曲线,而是u形曲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21世纪将回到19世纪状态: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皮克迪用“承袭制资本主义”替代了“良性资本主义”提法。该术语表明,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果越来越多富翁手中的财富是通过继承得来,那么“美国梦”无异于自我安慰。若收入不平等发展至极端,到了可用政治影响力以及知识和信息产品来衡量时,民主第1页共4页体系将很难运作。二、《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皮凯蒂并没有系统全面地继承马克思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他指出,收入分配不平等仅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生产过程的必然结果之一。而《21世纪资本论》一书,仅探讨了造成当今收入不平等现象的一些直接原因,提出了消弭不平等分化的一些解决办法,且这些办法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相比之下,马克思从本质上指出,只有废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才能真正消除收入分配不平等。同时,在对资本概念的认识上,两者也是不同的。皮凯蒂认为“资本指的是能够划分所有权、可在市场中交换的非人力资产的总和,不仅包括所有形式的不动产(含居民住宅),还包括公司和政府机构所使用的金融资本和专业资本(厂房、基础设施、机器、专利等)”。这一定义较多的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而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此外,《21世纪资本论》的理论分析前提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分析框架未能超越“新剑桥学派”,解决方案也是在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进行的。三、我的思考那么他山之“石”,是否可以攻中国这块“玉”呢。笔者认为是不行的,理由有如下三点:1、在中国,贫富差距世代相传现象并没有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那么严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先天的继承财产收入以及它作为资本产于投资所获得的收入会超过后天的劳动收入。然而,在中国,情况并非如此。以下分为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两个方面讨论。古代中国: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大量资本所得的储蓄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变成了非生产性财富资本,因而土地的回报率要高于资本收益率。同时,由于中国历史上没有第2页共4页长子继承制,财富在富人众多的子孙后代中均匀分配,导致财富跨代之间的相对集中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家族的破落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由于计划生育使得财富更加集中,其原因在于一个孩子可以继承父母双方的财产。由此看来,贫富差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