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力舞动生命,让课堂焕发活力——《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教学案例摘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核心理念。要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待行为,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灵、情绪、智慧与体验。让数学课充满人文色彩,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关键词:生命活力三角形一、引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起“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求真、求是精神,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曾几何时,单调枯燥几乎成了数学课的代名词,而今学生对数学课的评价却是生动有趣、富有挑战、充满活力。这归功于课程改革,它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教室不再是学生静静聆听老师宣讲那些格言般的定理、法则的讲堂,而是成为他们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场所。教师应做的不仅是教数学,而是提供适宜的课堂,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没有理由不让它变得丰富多彩,焕发活力。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让我们分别给课堂若干个支点,它也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二、背景新课程已经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作为新课程的拥护者,以积极的心态尝试着“学案导学”、“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作学习”等教学法,努力让课堂生动起来。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两年多的时间,作为数学教师,我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竭力更新教学教育观念,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对学生提出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本学期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追求和实践这种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留点空间,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全等三角形的条件》是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中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中共有8个探究,常规的教材处理是分4课时完成:第1课时是“SSS”,第2课时是“SAS”,第3课时是“ASA”、“AAS”,第4课时是“HL”,教材的这种编排很容易让老师和学生接受,教师教起来也顺手,学生听课也不费力,只要能听懂、记住就行,似乎是两全其美的事。但在备课时,我不禁思考:如果这样按部就班的去上课,学生当然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一个个下来学会这几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但对于为什么需要三个条件,如何去选择条件,如何去验证所选择的条件是否可行等方面可能不甚了解,如果长此下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岂非就成了空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体现在哪里?于是,我开始深入挖掘教材,决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新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的释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问题的解决1、营造和谐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从过去的课堂统领者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角色转变。在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①课前准备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准备好剪刀、三角板、圆规等学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