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购物中心考察报告(上)发布:2012-3-1212:55|作者:webmaster|来源:本站原创|查看:26次文/虎艳玲前言受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2011年9月14日-19日,由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与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协会联合举办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购物中心商业考察活动落下帷幕。在为期六天的商务考察活动中,考察小组一行十七人重点参观、考察了新加坡著名的乌节路商圈“义安城购物中心”、“百丽宫购物中心”、“IonOrchard购物中心”;新加坡滨海地带的“新达成购物中心”。同时还参观了滨海地带的“莱福士购物中心”、“怡丰城购物中心”等。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新加坡虽然只有300多万人口,但每年的旅游观光人数却达六七百万。为了方便人们购物,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商业零售业,其中购物中心的发展较为迅速,在亚洲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研究价值。从新加坡考察回来后,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购物中心运营研发中心开始着手考察活动的总结,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编撰出了《新加坡购物中心考察报告》第一稿。为今后新加坡购物中心的深度考察和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报告编撰过程中,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董事长李生先生、执行总裁唐韶娟女士非常重视和关注,多次询问进度、给予指导。报告编撰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协会及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协助。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EMBA项目组王哲同事也大力参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在新加坡考察逗留的时间较短,报告的全面性和深入度还很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欢迎考察小组成员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不断完善。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第一章新加坡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新加坡是东南亚各国中零售业发展较快的国家。零售业总营业额1993年至1996年每年增长7%,1996年为60亿美元。新加坡人口300万人,1998年观光客人数达600万人,近两年观光客人数更有超过700万人。一、购物中心现状:新加坡较大型的购物中心集中在新加坡市中心的乌节(Orchard)地区,著名的是“乌节购物环带区”,有高岛屋购物中心、中心点购物中心和新格璞拉购物中心等。著名的还有中国城商品街购物中心,该地区把一些传统店面加以改造,注入新的活力,但一些传统小贩的古老生意仍予保留。布尔斯/罗可区的购物中心三年前完工,因位于交通枢纽附近,周末假日客流可达到十六七万人次,是一个经营相当成功的购物中心。此外,还有海港码头区,包括莱佛市购物中心、码头广场购物中心、Suntec城会议及购物中心等。郊区型购物中心的兴起:首家郊区型购物中心1994年才在新加坡北部出现,但发展得十分迅速,陆续有5个这种大型的购物中心完工。郊区型购物中心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它们都坐落在较大型的住宅区,同时又位于交通枢纽附近。Daimaru、Sogo、Metro等百货公司是这些郊区型购物中心的主力商店,而其它的组合包括电影城、娱乐电玩中心、保龄球馆和一般的家庭生活用品购物商店,还有一些室外餐厅和咖啡馆。近期建成的购物中心有:世纪广场、Tampines购物中心、JurongPoint购物中心、WestMall购物中心等。目前,新加坡购物中心一般由两个不同性质的团体所拥有,一是大型的开发商(如远东组织等),一是管理公司。大型开发商视购物中心为一项商业投资,以租赁为主要收入,所以大都会有自己的员工团体来管理或租赁,有的将管理工作以合约形式包给代理人。还有一些购物中心分割成几个独立的产权,由小额的投资人所拥有,并实际经营这些商店。二、购物中心面临的挑战:商业中心之外的零售业营业额增长,这是由于便捷运输系统、郊区购物中心兴起及观光客减少等因素所造成。都市与郊区购物中心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中央乌节路的购物中心将会重新定位,并加强促销活动,吸引当地人潮。以生活型态为导向的零售业会更加流行,如教育娱乐业的书店兴盛、美容美发等新兴行业增加。重视年轻消费族群,且其将成为主流。新加坡人口中年轻人占37%。虽然其收入不高,但是其可支配所得却非常高,所以零售业者都已注意到这个族群。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虽然网络购物的比例不高,但零售业者在网上出现,有助于提升知名度。顾客需求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