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荒漠化的形成背景;2、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结合事例分析说明荒漠化防止的对策与措施。过程与方法1、学会结合某地区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即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四、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用心爱心专心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教师: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开发问题(森林、湿地的合理开发)。面对各地不同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接下来我们来看有关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节从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导入第二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整章书的整体把握,也复习了先前学习的内容。引入自然切入新知识点。一、荒漠化(承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荒漠化?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⑶主要表现先介绍土地退化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做准备。通过列举我国具体实例使学生对不同荒漠化的表现有更深刻的了解。用心爱心专心2耕地退化—次生盐渍化(华北、西北地区)草地退化—沙漠化(西北地区)林地退化—石质荒漠化(南方、东北地区)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学生回答)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教师小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承转)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下面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一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降水界线: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