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级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地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右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黄赤交角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与图中β角的数值相等的纬线是()A.南北回归线B.赤道C.南北极圈D.日界线3.太阳活动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的原因是()A.太阳活动引起电离层的扰动B.太阳活动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C.太阳活动改变了气候D.太阳活动引起台风读某地地貌图,回答4-5题。4.图中地貌名称为()A.三角洲B.沙丘C.冲积扇D.冲积平原5.图中地貌一般位于()A.山坡B.山口C.河流拐弯处D.河流入海口读右图,回答6-7题。6.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于()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低气压C.南半球,高气压D.南半球,低气压7.下列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图示天气系统相关的是()A.梅雨B.锋面雨C.台风D.伏旱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8~9题。28.“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A.①环节B.④环节C.⑤环节D.⑦环节9.“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由天津港乘海轮到海口,沿途看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异规律D.地域性规律11.制约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消费水平B.科技发展水平C.自然资源D.区域开放程度下图中阴影区域表示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读图完成12~13题。12.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正确的是()A.水稻种植业——精耕细作B.商品谷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C.大牧场放牧业——商品率高D.混合农业——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13.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是()A.寒潮B.地震C.旱涝D.泥石流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回答14~15题。1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31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石家庄、株洲等城市的兴起,主要反映了()A.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B.交通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C.政治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D.气候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17.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18.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A.城市的热岛效应B.地质天文原因C.地区现代战争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19.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A、水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读下图,回答20-23题。20.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4A.交通B.水源C.地形D.军事21.该地区城市所在的地形属于()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口三角洲22.该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草原破坏D.水体污染23.下列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错误的是()A.退耕还草B.合理利用分配水资源C.植树造林防风固沙D.开垦土地,发展种植业下图为3轨CCD立体相机在嫦娥一号卫星上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据此完成24-25题。24.用3轨CCD立体相机获得该图像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