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制度1目的本制度规定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及运行控制的过程及方法,旨在识别公司范围内的已存在或潜在的危险源,评价其风险,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实现公司安全管理方针与目标。2定义2.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疾病、船舶、货物或财产损失、环境被污染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2.2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2.3第一类危险源指船舶机械设备的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的非正常释放、为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而进行的维护保养中人为失误和作业环境不良所产生的危险因素。2.4第二类危险源指船舶航行、靠泊、货物装卸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安全因素。2.5第三类危险源指陆地危险因素以及上述两类以外的包括特殊工种在内的各种作业及其作业过程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所产生的危险因素。3职责3.1机务主管参与对船舶设备方面危险源的辩识和评价。负责对第一类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负责监督检查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负责指导船舶开展涉及机舱人员、环境及船舶安全的危险源的辩识、更新和风险评价。3.2海务主管负责跟踪船舶航行环境的变化与航运安全法律法规的出台的信息传递,参与危险源辩识、评价。负责指导船舶开展涉及船长与甲板人员、环境及船舶安全的危险源的辩识、更新和风险评价。负责对第二类危险源(涉及货物运输管理过程中的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负责监督检查控制措施落实情况。3.3船舶船长负责本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按要求定期上报本船新增危险源情况。4实施步骤4.1初始危险源辨识4.1.1策划4.1.1.1危险源辨识前,由安监部主任编制工作计划,其中包括:人员分工、时间进度、工作内容等要求。4.1.1.2船岸按职责分工落实危险源辨识人员,组织危险源辨识并填写“危险源辩识表”。4.1.2确定辨识范围。根据各部门职责,确定危险源辨识的范围,辩识的范围应包括:?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第三类危险源;?还可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反应措施、人员培训和日常安全管理职责等方面进行识别船舶和公司的危险因素。4.1.3辨识危险源的步骤4.1.3.1识别可能对船舶、人员、货物、操作、管理造成危害的危险,对所有常规和非常规危险都要进行识别。4.1.3.2识别出具体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形或危险事件;4.1.3.3分析受到危险情形或危险事件影响的人员。4.1.4汇总:安监部汇总船岸《危险源辩识表》4.2风险评价4.2.1风险评价的依据:?危险源辩识表;?充分考虑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充分考虑公司和行业间从以往的事故案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与危害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则、行业指南、以及行业习惯;?充分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4.2.2危险等级的确定:通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源风险定性估评法。船岸专业人员在评价时应按其专业水准对下列因素作出自己的估计: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2)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严重性。4.2.4风险等级表如下:风险等级参照表等级危险程度5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4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3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一般危险,需要注意1稍有危险,可以接受4.3风险等级控制措施规定4.3.1风险等级为3-5时,相关部门应制定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使其达到可容许程度。4.3.2风险等级为2时,相关部门须引起注意,并不断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以防其风险变大以至超出可容许的范围。4.3.3风险等级为1时,属可忽略的风险。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字记录。4.4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危害及不合格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归纳为以下类别:人为失误、设备故障、管理体制缺陷及不可抗力。针对具体原因,制定的预防措施考虑包括以下方面:4.4.1人为失误对于因操作技能不足可能导致的人为失误应采取提高录用标准、强化熟悉培训、周期性的适任评价和改进工具及设备等措施;对于因违章操作可能导致的人为失误应采取操作规程的文件化、加强训练和演习、严明纪律管理、强化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措施;对于因疲劳而产生的人为失误应采取合理安排工作顺序、加强团队协作、降低劳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