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二十中有理数的乘法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有理数的乘法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初步应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从中体验参与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喜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品质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及法则的运用教学难点法则的引入过程中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接受法则教学方法独立活动与合作交流教学用具一组反映水位上升和下降的幻灯片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知识准备(引言:同学们,大家在此以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请大家思考一下)1、分别计算:4+4+4=(-4)+(-4)+(-4)=.学生口答:4+4+4=12;(-4)+(-4)+(-4)=-12师:这样的加法能否转换为乘法,如何转化?(教师暂不作评价)生:4+4+4可以看作3×4,(-4)+(-4)+(-4)也可以看作3×(-4);师:小学学习的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生:正数范围;师:大家说准确吗?若不准确,该如何说?生:不准确,应该说成非负数;师:很好!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要注意全面。2.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回忆巩固旧知,为本节课做准备,从指名回答来看,掌握情况良好)生:一是符号;二是绝对值。3.求几个相同有理数的和可否转化为乘法运算?生:可以;师:那么符号和结果的绝对值该如何确定?生:几个相同正数的和与小学时一样,几个相同负数的和,符号是负,绝对值不变。师:回答很好!到时底是否准确?我们学了后面的内容再下结论。(学生回忆、思考,复习旧知,探究规律,为新知的归纳猜想提供前期准备,降低跨越的梯度,为新课的内容过渡提供基础保证)(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请大家看一段画面,大家注意观察: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水位的上升和下降的场景,并规定水位上升记为正,水位下降记为负,引导学生想象,探究相关结论。问题1水库的水位每天上升3厘米,2天后上升了多少厘米?生:3×2=6问题2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天下降-3厘米,2天后下降多少厘米?通过类比及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得出(-3)×2=-6师:请大家比较这两个结论,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生:正数与正数的积为正数,正数与负数的积的负数。教师继续进一步引导,第一式中两个数和第二式中的两个数在绝对值和符号方面有何区别和联系?生:两个因数的绝对值是相同的,但有一个因数的符号是相反的。师:说得太好了,说明观察很仔细、具体。那么我们能否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生:把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师:现在我们可以验证一下刚才同学的结论了,大家一起回答是否正确?生:(齐答)正确!(利用生活情境,使学感受数学与生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的过渡层次,便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的知识,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规律,理解掌握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便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三)实践探索,揭示新知师:有了这个结论,下面请大家思考如何计算:3×(-2)=?和(-3)×(-2)=?(小组一起讨论2分钟,并请各组的组长把讨论的结果总结好,准备与大家交流。)小组讨论并总结发言:(第一组)3×(-2)根据乘法的交换律,结果应与(-2)×3的结论相同,为-6;(第二组)3×(-2)与3×2相比,只改变了一个因数的符号,因而积也变为其相反数,为-6;(第三组)(-3)×(-2)同号相乘,积为正数;(第四组)(-3)×(-2)这个算式应理解为上一式两个因数3和-2中,我把3改变为-3,其积的符号也改变,结果为6。师:(第一组)讨论比较好,说明大家能够应用过去所学乘法的运算律,得出结论,只是在有理数的乘法中交换律是否成立?这是我们后面学习的,但大胆的猜测是好事。(第二组)他们是利用我们刚得出的结论进行运算的,说明学了能用,这种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这种解释也很合理,大家说,对不对?(齐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