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基因与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平行行为。2.了解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内容。3.能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阐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使学生学会严密的推理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动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遗传学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2.体会科学研究的多维性,围绕某个问题的科学研究往往不只是从一个角度展开的。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合作、尊重科学、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在《细胞和分子》模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但是对基因是什么基因与核酸、染色体是什么关系,都还未学习。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在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先学习孟德尔的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再学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这样的教学顺序安排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更能使学生体会遗传学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实验研究、推理、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科学研究往往是多角度的、多维度的。同时,这种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的教学安排,利用了“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孟德尔的遗传两个基本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有关知识的理解是相互孤立的,从内容上根本没有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这样就不能解释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实质,使基因的传递规律显得十分抽象,没有实实在在的细胞学基础,也使减数分裂与遗传物质的传递相隔绝,使减数分裂的过程游离于遗传之外。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真正把抽象的基因具体化,能够从减数分裂的角度理解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把遗传与减数分裂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真正融合起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后面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生物进化的变异来源、人类遗传病的传递规律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确实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设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难点: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建议课时】1课时。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模块内容之前,已经粗略地了解了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清楚了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也清楚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内容,同时又学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并且高中学生已经具有比较强的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为本节课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能力上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后,也期待更深入地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原因,因而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有心理上的准备高中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使本节课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的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得以实施。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类比推理的方法比较难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四、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生物体在前后代传递遗传物质时的传递规律,而减数分裂又是生物体在形成有性生殖细胞时的分裂方式,这二者是否有联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通过学生回忆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孟德尔对关于基因的假设,再由学生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什么物质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非常相似,通过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得到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相一致,从而推断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这样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带着问题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亲历科学家探索基因的历程,让学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