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白发的期盼(节选)◎语林撷英关于“孝亲”的名言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2.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5.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6.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7.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鲁迅)8.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1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11.儿行千里母担忧。(褚人获《隋唐演义》)12.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13.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14.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15.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诗海拾贝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注】①寸草心:比喻游子的心。寸草,小草。②三春晖:比喻母亲的慈爱。三春,孟春、仲春、季春,即春天;晖,阳光,比喻慈母的恩惠。【赏析】开头两句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慈母“手中线”和游子“身上衣”,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三、四句写临行前老母一针一线地细密缝制,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以形象的比喻,寄托游子对慈母炽烈的深情,也反衬出慈母的高大形象。◎作者档案【简介】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1989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作品】温秋阳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背景探寻20世纪末,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外面的世界一展身手。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们出发了。有的出国留学,有的离乡务工,而他们年轻的身影后面留下的,是他们日渐老去的白发爹娘和被学者称为“空巢”的家庭。这些老年人独居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一些孤独、苦闷、难过等心理反应。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也有一些无奈。这有客观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主观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主创人员创作了这么一期谈话节目,让大家了解白发人的期盼,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以引起全社会的思考和共鸣。◎掌握常识广播稿广播稿就是为了广播需要而准备的草稿。广播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广播稿的一般特点是:一、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二、结构简洁明了。广播稿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更要注意干脆利落。三、生动活泼。写法、语言要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侧重具体事例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四、主题单一集中。开头要吸引观众,主体要设计悬念,结尾要不落俗套。五、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犹豫(yù)空巢(cháo)融洽(qià)伦理(lún)(二)多音字(1)模(2)创(3)溜二、辨识字形(1)(2)(3)(4)三、积累词语1.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2.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3.搬砖砸脚:自己造成的恶果自己忍受。四、近义辨析1.赡养抚养课本原句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巧辨巧析“赡养”,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进行的帮助。“抚养”,爱护并教养,使之除了正常地生活下去以外,还要受到呵护、培养、教育,一般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姐对弟妹),适用范围较窄。2.承载承受课本原句一根细细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