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课型:讲读课文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2、了解写作时代背景3、掌握生字词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第一第二段课文一、导入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二、介绍《左转》《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三、检查预习1、生字词的掌握: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不知(zhì)2、多音字/(zhao55)朝济而夕设版焉/(pang35)人名逢孙朝逢﹨(chao35)朝廷\(feng35)相逢四、释题“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烛之武事件:退秦师提问: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五、诵读课文,翻译课文(让学生诵读课文)1)第一段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提问学生翻译)老师分析:1、实词:且贰于楚也。“贰”原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属于此类活用现象,译为从属二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原为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个句子中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2、虚词“以其无礼于晋”。“以”是表示原因的连词,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与”是介词,译为对。3、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于晋”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应放在“无礼”之前,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全句译为因为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对晋文公没有施以应有的礼遇。补充知识:1、文言知识状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它有两种情况: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孙将军求救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以帷幕裹2、时代事件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郑文公并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郑文公亦不礼焉。”所以在这里就有了“无礼于晋”的说法。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老师明确)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