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泪珠与珍珠从容说课《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琦君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思乡怀人之作便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在她的作品里,她常常从眼前的景联想到家乡的情,但凡春朝日夕,风雨晨昏,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她都要寄情于中,抒发一番。本文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地表现了那时的天真与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自居易和杜甫诗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感悟;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契合交融。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纵观全文,作者的思乡怀人之情,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通过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散文、自居易和杜甫的诗自然引出。这样既增加了作者抒情的真实感,也增加了文章内涵的丰富性及学生解读本文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创造好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体验来揣摩文章深义。另外文章以小见大的抒情方法及巧妙引用古诗文以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也应作为学习的重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琦君及其散文特点。2.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所引诗文的含意。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的深厚情感,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德育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间真情,努力编织一个爱的世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2.体昧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3.背诵课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各种泪水中包蕴的丰富情感,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和评判。教学方法1.诵读鉴赏法。练习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讨论点拨相结合。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人而异,有浅有深。在研析重点语句时,可让他们展开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教具准备1.录音机及朗读带。2.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你们也都曾有流泪的经历,但我敢说你们也只是“一抹了之”吧。然而文人骚客却不止于此,他们不仅给泪水贯以“珍珠泪”“相思泪”的美名,而且能透过晶莹的泪水悟得人间贵有真情的真谛,更能探询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佳作,即台湾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二、作家介绍出示投影: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杭州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琦君的文学创作主要在小说、散文两类,曾获中山文艺奖、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杜花雨》《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等都是作者脍炙人口的作品。琦君的散文风格,以温润素雅著称。犹如雨后木樨花所散发的淡淡幽香,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美。文章内容与结构往往具有化整为零的特色。单篇记述人物的一个生活片断抑或一缕情思,以从中探视其性格的一个侧面;但是若将各篇结集起来,又可以描画出人物的概括轮廓。琦君写作散文还擅用小说笔法,准确细腻地掌握住人物的形貌、心理特征。作者能透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写其内心律动;也能抓住角色的神韵情态,对比出复杂微妙的个性。郑明蜊在《谈琦君的散文》中写道:“潘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这段话也最能道出琦君温润婉约的写作风格。三、具体研习1.播放录音,学生认真听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3.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前五段中几个引文的含义是什么?这几个引文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触?讨论、点拨后明确:马区夫人:“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意在说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谢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